扫一扫  加微信
紧扣产业强市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05-15 11:03: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戴翔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南京作为江苏省会城市,不仅科教资源优势突出,而且具有良好的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基础,拥有紫金山实验室、中国首个6G综合实验室等多家全国重点实验室,仅国家级实验室就达23家,有条件也有能力在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上走在前列,作出应有贡献。南京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除了必须明确发展方略及政策取向的原则,即定位于“聚焦生产力,发力新科技”的实践方向外,更为重要的是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紧紧围绕产业强市建设的目标任务,依托科技赋能,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努力让新质生产力成为南京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标识。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可见,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在形成新质生产力中的关键作用。南京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优势,必须明确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和关键作用。南京既有良好的科教资源,也有良好的诸如众多国家级实验室等科创平台,更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优势等。锻造科技长板,补足“关键核心技术支撑力度不够”短板,需要进一步营造多元主体高效协同创新生态,如此才能将潜在的科研能力予以充分释放,甚至产生“1+1>2”的科研创新效果,塑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引擎。不仅需要打通多元主体间协同创新可能存在的障碍,还需要鼓励多元主体通过协同创新,发挥高校院所、科创平台、产业基础等优势,加快完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体系,从而加快一流创新生态的营造,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2023年4月21日,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意见》,强调推动形成企业为主体、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应该说,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关键所在,也是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所在。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就是强化企业在创新决策、人才集聚、科研组织、成果转化、价值评判等方面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一方面,需要充分发挥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要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激发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的关键在于体制机制改革,既要通过打造市场化的营商环境,通过强化市场竞争推动企业科技创新,也要采取适宜的激励政策。助力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则关键在于推动人才、技术、资金等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建设一批科技领军企业。基于此,南京要围绕“加快四大支柱产业焕新升级、高标准建设两大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着力提升六大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积蓄六大未来产业爆发力”的产业体系构建目标,通过重点遴选科技创新企业孵化对象,依托科技、产业、金融协同配合的政策体系支撑,进一步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科技、产业、金融深度融合的新质生产力实现机制。

培育科技创新龙头企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也就是说,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传统优势,而是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此同时,还要用新技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显然,上述目标的实现有赖于科技创新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有赖于科技创新龙头企业能够产出更多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对南京来说,要聚焦“六大未来产业”新赛道,并为“六大新兴产业”和传统“四大支柱产业”提供技术创新支撑和带头引领作用,加快实施优质企业培育重大工程。着重支持龙头企业、高水平研发机构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融合创新;构建企业生态圈,促进大中小企业协作、资源共享和系统集成;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联合转制科研院所组建行业研究院,提供公益性共性技术服务,开展下一代战略性技术和产品开发;推动各类科研平台、科技报告、科研数据向企业开放,提高企业获得科技资源的能力,建设专业化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此外,建立科技型龙头企业培育工作机制,加强精准对接,协调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增强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吸引和集聚

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新质生产力需要的是能够实现创新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即科技创新人才及成果应用人才两类缺一不可。相关调研结果表明,近年来南京人才处于净流入态势,包括创新型产业集群TSI指数(人才紧缺指数)2023年较2022年有所下降,但人才整体仍处于供不应求状态。特别是新一代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基因与细胞、元宇宙、未来网络与先进通信、储能与氢能六个引领突破的未来产业,无论是科技创新人才还是成果应用人才,目前仍然面临着较为紧缺状态。《2023年度南京市创新型产业集群紧缺人才需求目录》显示,在309个紧缺人才需求岗位中,专业技术类岗位为226个,占比73.14%,其中最为紧缺的岗位有100个,占比32.36%。基于南京产业基础和优势,聚焦新质生产力和发力新科技,根据目前相关产业人才短缺情况,在加快落实已经出台的“人才强市25条”的同时,对于重点行业和特殊人才,可以尝试实施“一人一策”的人才引育方案,以期着力在关键领域先行突破,以人才强市支撑引领产业强市建设。进一步激励科技领军企业和科技型骨干企业增强创新内生动力,强化应用基础研究投入。赋予领军企业负责人更多的资源调配权、产业联盟建设权、产业标准制定话语权。尤其是要支持战略科学家和战略型企业家“两家”发挥更大作用。创新驱动根本在于人才引领,人才引领的关键在于培育适应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要求、企业自主创新新需求的战略科学家和战略型企业家。给予“两家”在重大科技项目立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更多的参与权。

此外,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因此,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南京必须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为目标,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民营经济、国资国企、开发园区管理体制等领域改革攻坚;用改革赋能,完善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强化核心功能,探索区域协同新机制,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

(作者为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