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取得重要成果
2024-03-28 11:02:00  来源:江苏社科规划网  作者:记者 王广禄

本报讯 近日,由江苏省文物局指导,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江苏省考古学会主办的2023年度江苏地域文明探源重要进展汇报会在南京举行。会议发布了2023年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四大重要进展,评选出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2023年度较重要发现6项。

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于2022年7月正式启动,目的在于深入揭示江苏地域文明在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贡献。工程实施一年多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一是调查发掘丰富文明探源认知。相关部门组织开展重点区域考古调查,太湖西部考古调查新发现新石器遗址9处、商周遗址21处和土墩墓9处,盐业考古调查新发现商周至明清时期盐业遗址90余处。二是资料整理深化文明探源研究,编撰出版了《无锡梅里遗址发掘报告》等9部考古发掘报告,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7篇。三是科技考古拓宽文明探源范围。相关考古机构与多家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拓宽了地域文明探源研究范围,助力文明探源走向深入。四是成果宣传扩大文明探源影响。主流媒体推出江苏地域文明探源成果报道超过100篇,全网点击量累计近亿人次。

6个考古项目被评为较重要发现。会上,10个项目的负责人汇报了年度考古重要发现,其中常州寺墩遗址、南京江宁华西村战国至六朝墓地、南京西街遗址、溧阳古县遗址、淮安新路遗址、盐城盐业考古6个考古项目被专家组认定为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2023年度较为重要的发现。

以常州寺墩遗址为例,在这里进行的考古发掘发现了崧泽文化墓地、木构建筑遗存和良渚文化建筑基址等,发掘成果初步呈现出崧泽文化晚期向良渚文化时期文化形态和聚落布局的变迁,反映了太湖地区的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为讨论长江下游区域文明发展模式提供了新视角。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林留根认为,寺墩遗址经历了从崧泽文化晚期到良渚文化时期的变迁,比单一的良渚古城遗址历史更加悠久,两者均为长江下游古代文明的重要一员,又各具特色,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的实证。

南京西街遗址由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发掘。考古发现了东晋“越城栅”和环壕遗迹、南朝御道和城门遗址。该遗址发掘为都城发展研究、六朝城市与文明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南京西街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陈大海介绍说,西街遗址考古发现越城垒、御道和水井、窑、灰坑、墓葬等500余处,出土文物包括瓷器、砖瓦构件等万余件,尤为重要的是发现了南朝梁代御道和国门遗址。目前,已探明的御道长度210米,路面宽26米,两侧开挖有路沟。国门门址宽约33米,进深约17米,门墩两边有砖铺排水设施,门道残存铺砖。两侧城墙为砖包夯土,厚11.5米。国门及城墙外还引南涧水开挖了护城河。在东晋时,都城没有外郭城墙,只是以篱笆围成,在长干区域设置篱笆门。到了梁代,在此修建了城门,即梁代国都的国门。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