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完善“三大机制” 再造发展新优势
2024-01-24 10:27:00  来源:南京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江苏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继续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面对新发展阶段的新任务、新要求和新责任,江苏要再造发展新优势,以开放式创新为主要引擎,以现代化建设试点为重要抓手,以现代化政策体系为根本支撑,着力完善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机制、实现机制和保障机制,奋力开拓江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开放式创新

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源泉

开放式创新是推进江苏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动力来源。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居于核心地位。以江苏为代表的我国东部先发地区,过去主要是通过采用以引进外资和加工贸易为主的对外开放,基于跨国公司技术溢出效应和“出口中学习效应”而进行模仿创新和集成创新,从而驱动了以经济高速增长为主要特征的第一轮率先发展。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下,开放式创新仍然是驱动新一轮发展的首要动力。但是不同于以往只注重学习模仿的“跟随式”创新,高质量发展要求重视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的“主动式”创新。这种“以我为主”的创新不仅要利用对外开放获取创新资源,更是要立足国内开放塑造创新优势;强调以开放促创新、以创新促开放,通过开放与创新的双轮驱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以开放促创新的重点在于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创新驱动关键在于驱动创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下的创新,并不是说要“闭门造车”,而是强调充分利用超大规模国内市场来激发本土企业自主创新活力。一方面,本土企业可以利用国内市场规模迅速实现研发成果产业化,从而产生创新激励效应,这是一种完全基于国内大循环的创新机制;另一方面,本土企业可以依托国内市场开展研发服务外包,共建国际科技合作载体,建设高水平离岸创新创业中心,在全球创新密集地区布局离岸孵化器等,从而产生集聚全球创新要素的“虹吸效应”,这是一种基于以国内大循环带动国际大循环即“双循环”的驱动创新机制。

以创新促开放的重点在于实施面向高水平开放的制度创新。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队工业兴起,到改革开放初期的乡镇工业发展,再到20世纪90年代的外资经济发展,制度创新始终是江苏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随之形成的苏南模式、昆山之等诸多经典发展模式和改革实践,已成为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江苏名片”。在第一轮开放式创新发展中,江苏的制度创新主要体现为通过政策优惠形成“成本洼地”来引进国外先进生产要素,实现了以商品和要素的国际流动为主要特征的开放发展。在迈向基本现代化新征程的新发展阶段,江苏需要实施面向高水平开放的制度创新,通过对外开放制度环境的完善打造“创新高地”来引进和留住技术、人才、资本、信息和数据等高端创新要素,推动以规则、管理和标准等制度的国际化接轨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开放发展,再造江苏开放发展新优势。

现代化试点

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现途径

现代化试点是江苏实施新一轮开放式创新的具体实践。“试点”即为某些具有良好基础和优势的地区通过先行先试,打造发展样板、探索发展路径、提供发展经验,是区域推进的主要方式。继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之后,在苏南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试点,是江苏为全国现代化发展先行探路所主动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和创新举措。之所以选择苏南作为现代化试点,就是要充分利用苏南的开放基础和创新优势,在探索开放式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和特色创造上取得新突破,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这不仅是为江苏开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奠定可靠的实践基础,而且可为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优质的样板示范。

现代化试点的不断完善是推进江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抓手。现代化建设试点开展以来,工作得以扎实推进,任务取得积极成效,涌现了许多亮点,也积累了宝贵经验。“十四五”时期,要以不断完善现代化建设试点为抓手,加快推进重大重点任务,推动全面落实赋能清单,加强指标评价监测工作,适时总结提炼经验亮点,着力做好补强短板弱项、疏解堵点难点、突出特色示范等工作,充分发挥现代化试点的引领示范和政策支撑作用。然后,由点及面、循序渐进,做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基本现代化建设的承前启后和有机衔接,以体制机制创新助力江苏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现代化试点完善的关键在于以“强富美高”引领探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补齐高质量发展短板。党的十九大以来,江苏省委省政府围绕总书记提出的“强富美高”要求,确立了“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因而现代化试点实际上也是高质量发展试点。江苏现代化建设试点的不断完善,就是要以“强富美高”引领着力补齐在经济发展、民生建设、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高质量发展短板。具体来说,在“经济强”上,积极探索创新驱动发展路径,推动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在“百姓富”上,积极探索城乡融合发展路径,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现代化民生体系建设;在“环境美”上,积极探索绿色低碳发展路径,推动涵盖生态产业、生态环境、生态制度和生态文化的现代化生态体系建设;在“社会文明程度高”上,积极探索文明和谐发展路径,推动文化滋养、文明涵养、社会善治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补“经济发展短板”的关键在于转方式、调结构,补“民生建设短板”的关键在于增收入、惠民生,补“生态环境短板”的关键在于绿色化、严治理,补“社会发展短板”的关键则在于均等化、协调化。

现代化政策体系

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制度保障

以指标体系引领江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航向。“利用指标体系诱导发展”作为颇具中国特色的发展举措之一,在江苏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整合、完善和重构一套能够科学反映现代化水平、特征和进程的指标体系,可以有效地引导和激励各地各部门、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新发展理念,探索科学发展的新路径,把工作重点引导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上来,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指明航向和明确重点。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要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个阶段”战略部署相衔接,要与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和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相衔接,要与江苏“十四五”发展规划目标相衔接。

以赋能清单探索江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路径。围绕体制机制创新,通过制定赋能清单开展先行先试进行改革探索,是江苏现代化建设试点的创新性举措之一。其本质在于通过更大力度简政放权、更大程度发挥政策优势、更大空间给予政策支持、更大优度提供公共服务,支持试点地区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为现代化建设探新路、走难路。而且,这批现代化试点主要是在县域(园区)层面开展的,其涉及省、市、县各个层级的利益关系,面临许多单靠基层无法啃下的“硬骨头”,从而在赋能清单的改革创新路径探索过程中容易产生和积聚许多堵点和难点。比如,在科技创新体制、知识产权保护、高端人才培育、创新创业文化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这些必须依靠顶层系统谋划、高位统筹协调及强力推动。因此,各类赋能事项的完善与落实,能够体现制度改革与创新的成效,有助于“沉疴难破”的体制机制藩篱的突破,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制度的不断完善。

以政策集成护航江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现代化是一项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内容涉及经济社会领域的方方面面,相关职能管理部门也难免出现“多头”局面。以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为例,涉及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社会保障、住建等多个部门,互相之间应该加强协调来推进改革工作,加强各种政策的集成,才能形成制度合力,从而提高政策有效性。而像生态环境治理这样典型的跨部门、跨区域问题,不仅需要更高层级的政府进行统筹协调,而且也需要同级区域政府之间的协同合作。比如,建立区域生态环保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协商制定有关资源环境政策,从而实现生态现代化建设的区域联动。当然,种种政策集成可以在现代化建设试点内进行先行先试、积累经验,从而为江苏及全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保驾护航。

(作者王竹君为南京财经大学江苏现代服务业研究院研究员;杜宇玮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吴己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