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辩证历史观
2024-01-24 10:22:00  来源:南京日报

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有一个鲜明的立场和态度,即强调尊重我们的历史与文化,“对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他反复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突出优势,也是最为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国之为中国的命脉所在,也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支撑和自信。这一文化观,深刻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正确对待历史、正确认知传统文化的辩证历史观。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是已然的过去,但是真实的存在。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自古就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其灿烂辉煌的文明成就,更是彪炳史册,是我们自信之源,更是踔厉奋发的深厚动力。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今天的中国是从历史的中国发展而来的,历史赋予了中国之为中国的特性,而传承和弘扬优秀历史文化,才能保持并发扬这种中国特性。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历史,要求“不忘本来”,要牢记来时走过的路,牢记民族奋斗历程。习近平总书记警醒人们,绝对不能忘记历史:“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这不仅是个学术问题,更是关系到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的严肃政治问题,“这个重大政治问题处理不好,就会产生严重政治后果。古人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如对作为历史文化结晶和典范的英雄,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满怀敬意,要求加以传扬:“对中华民族的英雄,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敬畏英雄与不忘历史有其内在的逻辑一致性,因为英雄总是在历史中塑造的,他们是在时代的奋斗中产生的杰出者,他们是历史的伟大印迹和记忆,牢记他们,致敬他们,即是再现历史,不忘来时路,不忘前人的贡献与恩泽。摒弃历史虚无主义,珍视历史和文化意义,敬畏前人创造的文化成果和获得的历史经验,意味着历史不仅是属于过去的,它仍然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对后人的生活与思想发生影响,成为后人继续前进的文明基础。这在理论上也就为尊重、褒扬优秀传统文化,奠立了逻辑的和思想的前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

历史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注重历史的整体性,强调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2013年12月26日,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迄今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是中华民族发展和进步的历程和记录,她的每个部分都是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都是弥足珍贵的。因为在有机整体的历史观看来,每个部分都是不可或缺的,各个部分(历史阶段)之间既相互承续,也相互成就。正是基于这一有机的整体历史观,习近平总书记主张应充分理解每个历史阶段的独特意义与作用,反对脱离历史实际的以一个历史环节否定另一个历史环节。2013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新中国的历史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显示出了一种鲜明的马克思主义辩证历史观,注重历史的整体性,洞察历史内在的有机联系。这种整体历史观,强调历史不仅是过去的孤立存在,更是有机的前后相融,过去渗入到现在。此正所谓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因为我们现在的历史,是过去历史的汇融,完整的理解历史,就必须由今天远观过去。这样,整体历史观,决定了我们必然要重视过去的历史与文化,珍视历史中形成和传递的文化传统。

强调历史的连续和继承性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注重历史的连续性和继承性,他曾形象地比喻为“接力棒”:“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肯定历史的连续性,在逻辑上不仅强调了过去与现在的联系,而且也肯定了这种联系的内在紧密性,即前后之间的继承性,古今之际的一贯性;换句话说,历史不仅是割不断的,更是新旧相承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重视历史的连续性,逻辑而内在地肯定了历史的继承性,即古今之间与前后之际虽有差异,但是在历史的发展脉络上,却有其新与旧的相互承续和遥相呼应,新为旧的发展,旧为新的源序。2014年,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这种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历史虽然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但总会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出现在当今人们的生活之中。我国传统思想文化根源在社会生活本身,是人们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历史以其丰富而多样化的“影响”,而使过去的存在继续表现并活跃于当今,这种历史的惯性意味着历史不是静止的,而是在流动中不断发展和传承。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天的中国是从历史的中国发展而来的,先人创造的灿烂文化,在今天仍然陶冶着我们,影响着当代中国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就深刻地指出:“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不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历史的连续性和继承性,意味着新的发展是在前人创造的基础上开展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因此,历史唯物主义一定是尊重历史,珍视优秀文化传统的;而且一定是主张在继承中发展,在前人创造的基础上继续进步的。“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总书记这段话,生动表达了一种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以及它所蕴含的文化情怀。

(作者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吴己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