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发源于600多年前的昆山,是中国“百戏之祖”。它在声腔、表演、文学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作为首批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的国际传播能够推动昆曲文化创新性发展,助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中外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国际艺术节、世界巡演、学术交流活动等是当今昆曲国际传播的主要方式。青春版《牡丹亭》的世界巡演曾引起强烈轰动,体现了昆曲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价值。巡演过程中,昆曲剧团与国外剧院、文化机构的国际合作增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促进了不同戏剧形式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今年是青春版《牡丹亭》首演20周年。不久前,在新加坡2024年“相约狮城遇见苏州”文化周期间,青春版《牡丹亭》再次在新加坡演出并受到极高评价,推动了中新两国的文化交流融通。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更好地促进昆曲传播中华文明,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运用数字技术提升昆曲传播中华文明的能力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保存整理昆曲数字资源
通过数字化保存、整理昆曲资源,可以实现昆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转化。数字资源库的建立是传承昆曲文化资源的直接有效方式。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把“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纳入重点任务。一方面,要对昆曲的文献、图片、纪录片、音视频资源等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建立以汉语为中心的昆曲双语和多语平行的数字资源库(如昆曲剧本汉英、多语平行语料库或昆曲音视频多模态语料库)。加强与昆曲院团、艺术家的合作,定期更新资源库,可以确保资源的时效性和完整性。另一方面,要努力开发昆曲音视频数字资料库,保存经典剧目和高质量的表演记录;利用高分辨率扫描和3D建模技术对昆曲相关文物、服饰、道具进行扫描,分类整理昆曲数字资源,建立系统化、结构化的昆曲数字档案库,方便检索、管理和使用。昆曲文化遗产的永久保存是实现其传承、传播以及在国际上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基础。
融合多元数字技术传播昆曲
数字技术的多元融合为昆曲的国际传播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通过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观众可以沉浸式体验昆曲表演。多元数字技术的融合应用将丰富昆曲的传播形式,增强它作为中华文明载体的全球影响力。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适度运用能够创新昆曲的传播和接受方式。运用人工智能和3D影像将昆曲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三维再现,增加人机互动功能,创造沉浸交互式虚拟世界和可感世界,提高国外受众对昆曲的体验性和接受性。通过虚拟昆曲剧院,使观众能够感受真实的表演氛围,身临其境地体验昆曲的舞台魅力。2022年以来,昆山市尝试打造“元昆曲”沉浸式体验场景,将昆曲展现出的综合性舞台艺术之美(诗歌、音乐、舞蹈、书法和绘画之美)立体显现,让目标受众在线欣赏昆曲的同时获得沉浸式体验,这一积极探索和实践必将赋能昆曲传播中华文明。
社交媒体和新媒体平台能够扩大传播范围。通过短视频平台的即时性和互动性增强观众的参与感,更能吸引年轻观众。制作相关的昆曲纪录片、微电影,通过国际社交媒体平台,昆曲可以突破地域限制,推动中华文明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影响。当然,还应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利用专业力量对昆曲数字资源深入研究,发掘其学术价值,为昆曲传播提供支撑。
打造昆曲数字博物馆
数字化生活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文化习惯。积极搭建融通中外的昆曲数字博物馆,开展多元多样的跨文化合作,可以有效提升昆曲传播中华文明的效能。2017年,由英国剑桥大学、中国昆曲博物馆等昆曲界重要机构联合共建世界上首个中英双语昆曲数字博物馆——全球昆曲数字博物馆,这是昆曲文化资源数字化整合的有益探索。借助数字技术,该数字博物馆初步智能化展示了所收藏、整理和保存的与昆曲有关的文物和影像资料,展览了昆曲乐器、表演及与昆曲相关的手工艺品,给昆曲的演出机构与世界各地昆曲爱好者提供了一个昆曲演出与活动信息的交流平台。该平台同时也发起了多样化的艺术与文化创意项目,目的是让昆曲能够更为“活态”地传承与传播。通过“双向互动”的资源共享型项目,全球昆曲数字博物馆有效地增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及相互理解,吸引了海内外人士的关注。
昆曲数字化博物馆是科技创新带来的必然变革,为昆曲传播中华文明搭建了桥梁。若能利用数字媒介快速传播的优势,融合地域特点,以中外合作的方式在不同国家建立更多的昆曲数字博物馆(如中日、中法昆曲数字博物馆),为不同语言背景的受众提供方便,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这必将真正实现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为中华文明故事得以生动传唱和跨域传播开辟新的渠道。
提升昆曲数字传播效能
昆曲的国际传播是新时代文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谁讲”“讲什么”“怎样讲”是昆曲国际传播效能的重要命题。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昆曲的传播和获取开辟了新途径,同时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为此,有必要了解相关受众群体的偏好和他们对昆曲的接受情况。可根据大数据分析目标受众对昆曲接受程度的差异,实时调整传播策略,进而思索哪些内容、哪些传播手段可以相对有效地为目标受众所接受。如运用人工智能(AI)技术实现个性化推荐,根据用户的兴趣和观赏历史推送相关内容,同时结合数字用户的惯习,开发具有昆曲文化特色的电子单语、双语绘本或数字化创意产品,把昆曲知识传播与文创产业结合,提升昆曲数字资源库的吸引力和利用率,以跨界融合的视角推动昆曲文化的国际传播。此外,在媒介和内容深度融合的语境下,有必要探索除文字之外的其他模态符号的意义构建与转换的作用。
如何将视觉、听觉和语言能指融入昆曲传播过程,实现昆曲的多模态数字传播,是数字时代昆曲国际传播的重要议题。苏州昆剧院推出的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以苏州的沧浪亭为演出地点,演出现场多处安装了汉英对照字幕装置,观众体验了从“局外”到“剧中”,从被动感知变成主动参与的观影过程。但仅仅通过实景或剧院表演,昆曲的国外受众人数和范围比较有限,其独特魅力则较难达到理想的传播广度,而数字技术则可以实现昆曲的云观赏,弥补昆曲跨时空传播中国文化的不足。
昆曲的国际传播经历文字传播、影视传播、网络传播等不同的发展阶段,传播方式、介质和手段发生了质的变化。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使得受众欣赏昆曲的渠道变得多样化。数字技术与昆曲传播融合是新时代昆曲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提升无法回避的课题。数字技术不仅可以将昆曲的各种存在方式以数字化的虚拟形式加以保存,还可以使之跨时空地再现和运用,从而提高传播的速度、广度和效度。深度融合多元数字技术保护和整理昆曲数字资源、构建昆曲数字共享平台,实现昆曲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文明互鉴功能,需要昆曲界、翻译界、人工智能界等多领域研究人员的共同合作和努力。
(作者系苏州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