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好环境就是金饭碗
2023-01-29 16:48:00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童 政

“做梦都想不到,从小住的地方能变成景区。”忆起小时候,家住广西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棉花村深洞屯的吴才生十分感慨。

漫步在棉花村深洞屯,景色宜人、空气清新,石板铺成的村道平坦整洁,特色民居黄墙红瓦、错落有致,民居两旁草木葱茏。

过去,棉花村是一个被层层大山包围、与世隔绝的村落,不通公路,村民们在山地里种植玉米维持生活。“以前村里养大一头猪,要请几个人抬到山外卖,农产品也卖不上好价格。”吴才生说。

棉花村有个天然天坑,气势恢宏,高约326米,宽约305米,如同一个大型漏斗,十分罕见,藏在深山无人知。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后,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棉花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开发自然天坑生态旅游资源创造了条件。2017年,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开发棉花村深洞屯附近的棉花天坑和长生洞,建设棉花天坑旅游度假区,短短几年,棉花村就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村。

“在景区建设过程中,我们坚持对棉花村良好生态资源进行保护,突出民族特色,在做好有效保护措施的前提下,将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的仫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旅游资源优势,坚持保护与利用并重。”广西罗城棉花天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泰昌说。

景区在建设过程中,不破坏古树和原生植物的生长环境,也不将其移植到其他地方,而是留在原地生长。同样,原有民居也保留原样,不因开发而搬迁。此外,景区还配备由保洁员、安保人员以及森林防火员组成有效的安保防护体系,确保生态环境的安全、清洁、环保。

棉花天坑景区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开发经营,采取土地入股、景区服务就业、共同开发民宿和农家乐、特色种养等形式带动棉花村及周边农户致富,家家户户吃上了旅游饭。

棉花村村民深知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金饭碗”,为此,专门制定了“生态立村”措施,包括将生态建设列入年度工作计划,组织护林员、屯长等每月定期巡山护林;强化水源地保护,防止生活污水及牲畜养殖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农田水利;积极推广使用太阳能清洁能源等,村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也不断提高。

如今,棉花天坑景区成了拥有悬崖酒店、悬崖戏水池、悬崖秋千、攀岩、天坑天梯、玻璃栈道等的旅游综合体,游客可以在这里畅快游玩。天坑大剧场是罗城棉花天坑旅游度假区的核心景区,天坑中的仫佬民族风情歌舞剧表演、天坑灯光音乐秀唯美动人,让人耳目一新,享受了一场视听盛宴。

仔细观察村寨的斜坡,一面是两条长200多米的七彩滑道,新奇而又刺激;其他三面斜坡上种植着吴茱萸等各种药用价值极高的中药材,既绿化了环境、美化了景区,又提高了群众的收入。

“下一步,公司还统一规划发展特色种养产业,优先收购脱贫户的特色农产品,用作景区餐厅食材或在景区购物中心、扶贫商品销售长廊进行销售。”吴泰昌说。

据悉,自2019年4月棉花天坑景区正式营业以来,年接待游客量30万人次,累计接待游客总量达100多万人次,辐射带动棉花村、集环村等7个行政村、75个自然屯的6849人脱贫。

“去年节假日时客房不够住,自家酿的葡萄酒也供不应求。我现在的收入比以前在外面打工高不少,又能照顾老人和小孩。旅游业恢复后,相信游客会越来越多,景区一定会更热闹。”新的一年,吴才生信心满满。

作为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罗城风景秀美、民族风情浓郁,具有发展民族生态旅游的独特优势。棉花村发展民族生态旅游推进乡村振兴的成功实践,坚定了罗城在生态底色、民族特色上下功夫的决心。

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动力。如今的罗城,好风景正变成大产业,好环境转化成了生产力。山泉水、山野毛葡萄饮料、油茶、特色水果等一大批优质特色农产品,都纷纷成了百姓致富的“香饽饽”。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