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适老”只是起点,“尊老”才是目的
2023-01-18 10:03: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闫慈

人口老龄化与数字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两大重要趋势,但对于老年群体而言,受知识边界、心理抗拒、生理特征等方面影响,社会科技应用度越高,其与社会交融的黏合度与附着性就会受到更大阻力,养老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为进一步解决好数字时代的“养老之困”问题,我国持续出台各类政策方案,从智能技术服务到家居建筑改造,再到就医便民服务,都在不断加速“适老化”改造的进程。然而,真正想要补齐银发族在数字时代发展的“短板”,还须顺应“积极老龄化”的时代特征,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适老”更要“尊老”。

“养老之困”仍然面临难以缓解的问题。在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和经济社会快速转型的背景下,社会适老化改造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2.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8.7%,且老年人口规模还在持续快速增长。但是,“养老之困”仍然存在一些难以缓解的问题。比如:户外的休闲座椅往往设计的太矮,老年人不容易坐下去,坐下后又不容易站起来;一些公厕的厕位扶手数量偏少甚至没有安装扶手,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一些中小城镇的一部分老旧小区没有安装电梯和设置无障碍坡道,给老年人日常生活出行带来了很大困难……诸如此类的问题在一些城乡社区仍然存在。近年来,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飞速发展,社会全面进入数字化时代,绝大多数老年人因为不会上网、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在出行、就医、消费等方面遭遇了许多不便。老年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与社会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一方面,当整个社会都处于智能与数字治理的大背景之下,老年人如果不能尽快融入移动互联的信息化中,那就将迅速被信息化社会所隔离,老年人面临“数字鸿沟”问题必将日益凸显。另一方面,随着老龄化加速,老年群体的增多,“养老之困”的成因不单单是在养老硬环境上的配套问题,还有一部分是社会心理环境的不友好造成的。因此,面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发展等系列问题,理应更加潜心探索有关养老问题的解决方案,真正解决好“养老之困”问题。也就是说,在破解“养老之困”的问题上,不仅要改善“硬环境”,更要营造良好的“软环境”。

“适老化”民生改造工程需要入“心”。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的适老化改造势在必行,在具体改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经验,把这项工程“改”到老年人的心坎上。但是,在“适老化”改造进行如火如荼之时,在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的呼声越来越高之际,也会遇到一些有违良俗的事情。例如,养老机构进驻小区方便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却遭一些业主联合抵制;80岁以上老年人出游,旅行社多不接待;浴室婉拒高龄老人洗澡……由此可见,对老年群体极度不友好的现象并未在“适老化”改造的进程中消失殆尽。以“住户抵制小区承办养老机构”为例。一方面,一部分业主仍对其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害怕社区养老机构会对小区品质和生活造成影响,以占有公共空间为由裹挟私利之欲和片面之词,不断凸显对老年群体的“不友好”,“邻避效应”凸显。另一方面,甚至以极端个体代替整个群体,给老年群体贴标签、营造恐老、厌老情绪,致使“适老化”民生改造工程只显“改”,却尚未完全入“心”。因此,全面“适老化”民生改造工程,除了智能设备贴合老年人需求推陈出新,助老设施精准回应老年人关切的硬件优待以外,更好地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让老年人生活得更有尊严,让他们体会到美好的幸福生活,这是每个公民应该有的担当。

“适老化”需要营造良好的服务和社会心理环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和社会全面进步,我们不仅需要给予老年群体更多的关怀,还要充分纳入对老年人特殊需求的考量。“适老化”改造不只是为了应对“银发潮”作出的修补和填充,而是要在硬件环境优化的基础上,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尊老、爱老、敬老的价值观念,从而涵养社会风气,破除“智能鸿沟”和“代际冲突”。同时,“适老化”作为社会治理创新的一项重要任务,推动社会治理理念的转变。一方面,需要嵌入“适老化”思维,催生“适老化”服务意识。另一方面,需要营造崇德向善的“适老化”社会风气。简言之,“适老化”并不意味着只要拥有现代技术就能实现目标,它是一个社会过程,受到社会软硬双重环境的影响,需要与数字化要素发生互动。因此,“适老化”的最终实现还需附着于良好的社会风气,这也直接影响着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数字化转型的实际成效。

综上所述,在强调“适老化”改造的大势所趋之下,我们更应关注社会舆论的分布与走向,通过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正视“适老化”改造并非是老年群体的“个体福利”,而是关系到每一位“终将老去的公民”。矫正“适老化”认知偏差,消解对“适老化”改造的偏颇之见,确保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是每一位子女的心愿,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