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哲学由概念思辨转向真实世界
2025-10-27 14:07: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记者 王广禄

本报南京讯 10月18—19日,由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哲学与科学系等单位主办的第五届东南大学实验哲学工作坊在南京举行。

与会学者表示,十多年来,中国的实验哲学研究稳步发展,哲学研究范式不断创新。“兴起于21世纪之初的实验哲学即将走过25年的历程,发展势头未见减缓。”据厦门大学哲学系主任朱菁观察,实验哲学运动在哲学问题的研究和方法探索上产生了推动作用,促进了当代哲学学科发展和跨学科研究。一批国内学者积极参与和推动实验哲学发展,青年学者持续加入实验哲学研究阵容,研究队伍不断壮大。

“实验哲学的崛起正是哲学主动拥抱科学革命的生动实践。”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医学人文学院教授张宗明表示,实验哲学不再满足于在书斋中推演概念,而是通过行为实验、认知测量、跨文化比较等实证方法,让哲学问题在真实世界中落地生根,“不仅要解释世界,更要参与世界”。

“做哲学”是实验哲学研究的显著特征。回顾过去十多年的中国实验哲学研究,东南大学团队在道德直觉和文化实验、人工智能责任归属的认知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通过“哲学+心理学”“哲学+计算机”的跨学科团队,逐步构建起中国实验哲学的方法论。这些探索遇到了一个关键问题:哲学问题的解答必须根植于具体的历史文化语境,以技术实践为场景,而实验哲学为相关研究提供了“边做边想”的探索工具。

“理解”是当代科学哲学中的重要议题。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哲学与科学系主任张学义带领团队聚焦“理解与表征”,针对科学理解的程度性展开了一项认知实验,探究被理解项的“表征方式”与“理解难度”对个体认知表现的影响。“这一研究从实证角度深化了‘理解’作为依赖于认知情境与信息形式能动过程的哲学认识。”张学义解释说。

哲学史上,产生过许多脍炙人口的思想实验,图灵测试、中文屋、电车难题等思想实验引起广泛讨论。近些年,学界对思想实验的认识产生分化,赞赏者将思想实验视为“做哲学”的主要方法之一,反对者则从不同角度对思想实验方法提出质疑。在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主任刘小涛看来,思想实验的运用奠基于人们进行思想实验的能力,是一种可靠的认知过程,不能因某个具体思想实验的个别错误而否定其一般性。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