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史研究进入新阶段
2025-07-25 15:56: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本报记者 吴楠

人类文明的演进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与灾害相伴生,对灾害的认知、研究、抵御、防范是全人类面临的永恒主题。7月22—23日,“‘灾害史研究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人民大学‘近代中国灾荒研究团队’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在江苏常熟举行。

与会学者围绕灾害治理与社会韧性、数字人文与灾害史研究、全球视野下的疾病与公共卫生等议题,展示灾害史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梳理灾害史学科建设与知识体系构建,总结灾害史研究的经验和面临的问题,探讨灾害史研究的未来发展路径。

推进灾害史研究范式革新

“从远古时期的大禹治水到现代防灾减灾体制的构建,对灾害的认知与抗争始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命题。”苏州工学院校长姜建明表示,40年前,李文海先生牵头成立中国人民大学“近代中国灾荒研究团队”,点亮了中国灾害史研究的“灯塔”。之后,一代代学者秉承究天人之际、汇中西之长的学术传统,以扎实研究揭示了灾害与社会的深层交互关系,为今天的防灾减灾事业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站在新的时间节点上,我们既要接续前辈学者的学术薪火,更要以新理念、新方法开拓研究新境界,将中国灾害史研究推向新的历史阶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灾害史学科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小虎提出,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李文海先生等前辈学者经世致用的学术精神,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新技术、新方法,以更加务实的态度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参与全球灾害治理,共同开创灾害史研究的新时代,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全球现代化高度发展的大背景下,频繁发生的各类灾害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山西大学副校长郝平提出,从全球变暖引发的极端气候灾害,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国际危机,灾害的复杂性和影响力不断升级。这就要求灾害史研究者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结合新时代的新理念、新问题、新材料、新工具、新方法,推进灾害史研究的范式革新。一方面,要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在坚持历史学研究的基础上,学习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精准回溯历史灾害的发生过程和影响范围。另一方面,要从全球视野出发,深入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灾害应对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促进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的灾害史研究新体系。

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李华瑞在会上提到了宋代的“抄劄”制度,这一制度在中国古代救荒史中具有突出特色,类似于今天的户口统计制度,亦即利用户口统计将受灾民众登记在册,然后采取各类赈济措施。

传承史学经世致用传统

“‘近代中国灾荒研究团队’40年来发展成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的一个品牌,也成为中国历史学界有组织科研的一个代表性团队。”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副所长朱浒表示,今天我们继承李文海先生的学术事业,总结李文海先生的学术精神,有助于在学科建设、学院建设、中国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中闯出一条新路。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暨生态史研究中心教授夏明方表示,李文海先生做灾荒史研究是为了服务社会、服务国家。他通过深化灾荒史研究,提高国民的减灾意识;通过对比新旧社会灾害的不同表现,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授行龙谈到,中国史学历来有经世致用的传统,即史学要有意识地去关注与现实生活密切关联的问题。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教授王日根表示,李文海先生注重总结和提炼历史上灾荒对社会生活、政权稳定、重大变革乃至中外关系的影响。在研究实践中,他注重资料的整理和出版,以此作为研究的出发点,继而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批判既往研究只关注精英而忽略社会大众、只关注变动状态而忽略日常生活的偏颇,主张灾荒是观察中国近代社会演变的重要机枢。

会议由苏州工学院中国清史南方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暨生态史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主办。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