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智库网 > 智观 > 正文
以美育人培养高素质音乐教育人才
2025-10-31 09:53: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陈艺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载体,在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活力等方面作用显著。要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进一步完善音乐教育师资队伍与学科体系,着力培养兼具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的优秀人才。

把握音乐教育特质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后,我国音乐教育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在教学改革层面,从传统音乐教学法与课程论,拓展至美育哲学、音乐心理学、音乐社会学、音乐教育技术等领域。在价值导向方面,聚焦“课程思政”与音乐教育的融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文化维度层面,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融入。

音乐是触动人心、沟通情感的媒介,各国音乐教育创新各有特色。有的注重跨学科整合与实证研究,提出“艺术即认知”理念,将音乐学习与认知科学、神经科学深度融合,探究音乐如何塑造思维模式。有的实施“文化多样性教育计划”,将音乐教育置于社会文化认同构建的框架之中。有的注重教育技术与音乐教育的融合应用,开发“智能音乐导师系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设立“虚拟音乐工坊”,利用VR/AR技术营造沉浸式学习环境。

近年来,在教育强国战略的引领下,我国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持续走深走实。其一,跨学科研究向纵深发展,从浅层“拼接”迈向深层“化合”,形成多维度融合的创新范式。其二,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双向互动,“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生态日渐形成。其三,特色化优势不断彰显,逐步构建起扎根中国大地、彰显文化自信的中国特色音乐教育理论体系与实践模式。

发挥启智润心效能

音乐教育,尤其是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需搭建“讲台+舞台”协同创新大平台,使学生既能站稳讲台,又能闪耀舞台。

崇德尚艺,培育学生站稳讲台的综合能力素质。坚持立德树人、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育人理念,以课程教学为基石,以实践活动为支撑,以校园文化为载体,以艺术展演为补充,构建“大美育”教学体系,引导学生把崇德尚艺作为毕生追求。

学演研创,提高学生站好舞台的专业水平。构建“学、演、研、创”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引领学生扎根生活、紧贴时代,在教学相长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与研究,立足中国大地创作更多优秀作品与动人故事。通过工作坊教学、项目式教学、现场化教学等多种形式,把握音乐教育规律,领悟音乐作品原则与技巧。

美善相济,助力学生站稳音乐实践育人大平台。实现讲台与舞台的贯通是提升音乐人才培养成效的关键。要把音乐教育课堂从知识场拓展为生活场与生命场,使学习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互促互进的过程。将学习场域从讲台延伸到舞台乃至更广阔的社会大课堂,把教育目标从知识能力提升转变为价值引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形成讲台、舞台融合育人的“大平台”,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育人成效。

探索多维融合路径

传统音乐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高校作为文化传播和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在增强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价值认同的同时,应助力传统音乐文化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实现创新发展。

在理论层面,需整合中国传统乐教思想与现代美育理念,系统梳理并全面收集传统音乐文化独特的乐器、戏曲唱腔、音乐理论、音乐作品等传承历史及地域特色的信息,并探究其背后的音乐节奏、乐曲规律、音乐价值、音乐内涵等,推动音乐教育理论的本土化创新与学科内涵的深化,进而增强文化自信与学术自主性。同时,深入探究“复合型美育人才”培养的内在机制,涵盖核心素养构成、成长规律与培养模式等,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音乐教师教育理论提供学理支撑。

在实践层面,应围绕学校音乐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及评价机制等,构建跨学科融合、技教融合、产教融合等多维路径。比如,创新课程体系,将传统文化、现代技术与艺术实践有机融合;改革教学方法,采用项目式学习、协作探究等教学模式;完善评价机制,构建多元立体的质量监测体系,全面提升育人质效。

在此过程中,要着力打造一支素质全面、业务精湛、善于育人的音乐教师队伍。推动师资队伍的接续传承,在实践中锤炼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激励其提升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方式,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同时,聘任有影响的学者、音乐家为特聘教授,促进音乐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

健全音乐教育体系

在教育强国战略指引下,音乐教育承担着“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时代重任。培养创新型、复合型美育人才,需持续健全中国特色音乐教育体系。

探索跨学科合作模式。鼓励音乐专业学生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与不同学科背景的师生开展合作,汲取其他领域的成功经验。例如,借助数字技术革新音乐教学方式,将戏剧、舞蹈等元素融入音乐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创造力。同时,鼓励学生利用技术平台自主学习与创作,如开发音乐App、制作数字音乐作品等,以培养创新思维、实践能力。此外,鼓励教师开发人工智能记谱平台,提升表演中即兴演奏“韵”和“腔”的人工智能识别能力,推动民族器乐创作与演奏的创新。

积极融入思政教育。音乐教育本身具有德育功能,在开展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应融入红色文化与红色资源,为学生讲述经典歌曲背后的创作故事,引导学生感悟红色文化的内涵与精神。在我们党的奋斗历程中,红色旋律始终是见证精神伟力、推动时代发展的强大力量。从《东方红》到《咱们工人有力量》,从《南泥湾》到《我和我的祖国》,从《长城谣》到《唱支山歌给党听》……一首首脍炙人口的经典音乐作品,不仅旋律优美,而且富有精神感染力。让这些音乐作品走进校园、融入课堂,能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性情,塑造学生品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音乐是超越文化的语言,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要加强音乐教学合作与学术交流,吸引更多海外学子了解中国民乐,让他们在弹拨中感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的悠长韵味、“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铿锵节奏。同时,将世界丰富多样的优秀音乐引入国内,促进中国音乐和世界音乐的对话与交流,用音符讲好中国故事,用音乐沟通人心,更好地展现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艺术魅力。

(作者单位:江苏第二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科学基金“知行合一理念下高校声乐教育传承创新研究”、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先行区视域下江苏音乐创新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