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智库网 > 智观 > 正文
校社联动赋能“大思政课”建设
2025-10-31 09:52: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庄 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善用“大思政课”,需“开门讲课”,突破课堂限制,使思政课回归生活、扎根社会。社区作为社会基本单元,既是社会大课堂的物理空间,也是其教育载体。激活社区教育资源、营造社区思政场景、汇聚社区先锋力量,使社区成为学校思政课的社会大课堂,助力思政课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激活社区教育资源,为学校思政课注入“生活化”元素

社区的“生活化”特质,是破解学校思政课“理论悬浮于现实”难题的有效路径之一。这种生活化并非简单的线性输出,而是将社区里的生活场景、民生实践、文化记忆等教育资源,转化为可供学生感知、思考的教学内容,让思政课讲授更具亲和力。

把社区治理与发展实践转化为理论阐释案例。社区治理实践中存在大量可供思政课教师选择的案例,教师借助案例解读,可加深学生对课程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例如,邻里楼上楼下漏水纠纷的处理,能让学生直观感受法治与德治的结合;小区适老化改造,可使学生深入理解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社区变迁发展史更是“国情教育”的微观样本,教师通过讲解社区不同时期的照片、视频及档案等资料,剖析变化背后的原因,引导学生了解“小社区”与“大制度”的深层关联,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民生需求的内在关联,将制度优势认知转化为理想信念的行动自觉。

将社区文化与民生故事提炼为价值引领载体。从文化符号中挖掘精神内核,从民生叙事中提炼价值共识,实现价值引领“润物无声”。通过讲述社区老物件、老习俗中承载的团圆和睦、生生不息等寓意,让学生自然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导向;通过讲述社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守正创新的故事,引导学生形成“工匠精神”“尊重传统、勇于创新”等价值认同;通过讲述社区里好人拾金不昧、居民敬老爱老、邻里友爱互助等温暖故事,让学生在情感共鸣中,将诚信、友善、责任、团结等价值理念内化于心,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营造社区思政场景,为学校思政课构建“沉浸式”实践场域

社区丰富的社会资源和实践场域,可为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有效载体,弥补思政课“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足。通过将社区场景打造为思政实践课堂,让学生在参与社区治理、服务社区居民的沉浸式体验中,实现理论学习、社会实践和能力提升的有机统一。

设计“角色代入”体验式教学实践。学校可与社区合作,让学生以志愿者身份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如指导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为留守儿童辅导功课、帮助清理楼道杂物等,使学生在“被需要”中领悟奉献精神;或让学生以社区网格员身份参与社区治理实践,跟随社区工作人员走访居民、记录诉求、处理纠纷,体验社区调研与矛盾处理的全过程,使学生在“解难题”中理解责任担当;还可让学生以社区宣讲员身份参与社区理论宣讲,将“大道理”转化为“家常话”,以“接地气”的方式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

创设“场景化”思政教育体验空间。学校可与社区联合,策划打造体现社区地域特色、具备思政教育功能且便于学生互动参与的场景化体验空间。社区可在党群服务中心设置“传统手艺体验坊”,开设木工、剪纸、手工缝补、竹篮编织等体验项目,让学生在老手艺人指导下完成简单工序,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传承意义;亦可充分利用社区现有“绿色空间”,划分“学生责任田”,组织学生参与树苗种植、垃圾分类等活动,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形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自觉。

汇聚社区先锋力量,为学校思政课注入“多元化”智力支撑

学校思政课的发展需借助外部力量,社区里众多的先锋力量作为隐形人才资源,可为思政课补充师资,为教师带来课程建设灵感,让思政小课堂焕发生机活力。

组建社区思政导师团。社区有许多经验丰富、品德高尚的居民,遴选组建“社区思政导师团”,使其以“校外导师”身份参与思政课教学,为思政课注入多元化师资力量。老党员讲述自身经历,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道德模范通过共情式分享,引导学生弘扬传统美德、践行核心价值观;青年创业者结合创业真实故事,引导学生树立创业理想、激发创业动力。除课堂授课分享外,“社区思政导师团”成员还可参与学校思政课组织的主题沙龙、社会实践等教学活动。多元教育主体协同育人,推动思政课从“书本”走向“生活”。

搭建校社交流平台。社区工作者长期扎根社区,在社区治理与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和有效的教育方法,这些宝贵资源可为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方面,可定期举办“校社思政教育研讨会”,社区工作者分享群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与方法,思政课教师为社区工作者提供专业理论指导,双向交流使思政课教师吸收基层智慧,结合学情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另一方面,社区可邀请学校思政课教师参与社区教育相关活动,助其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需,增强思政课讲授的针对性,最终实现“校社共育”的良好格局。

(作者为无锡开放大学讲师;本文系2023年度江苏省社会教育规划课题重点项目“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研究——基于无锡市的实践”〈项目编号:JSS-B-2023005〉阶段性成果、2020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课题〈项目编号:2020SJB0319〉阶段性成果)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