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凸显,世界各国逐渐意识到发展低碳经济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低碳经济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特点,是推动全球经济变革、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传统贸易规则与低碳标准的激烈碰撞下,需要将低碳经济由概念构想转化为具体行动,以提高贸易竞争力。
优化贸易结构,培育绿色产品新优势
近年来,煤炭、钢铁等传统的高能耗、高排放产业产品逐渐被淘汰,国际贸易将重点放在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上。在此背景下,需要优化贸易结构,培育绿色产品新优势。一方面,推动传统产业进行低碳转型。鼓励企业引进节能减排设备,采用新型技术,如鼓励钢铁行业使用余热回收技术、高炉煤气综合利用技术等,降低其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为打造绿水青山做贡献。鼓励传统产业延伸产业链,积极采取措施提高产品附加值,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另一方面,大力发展低碳产业。政府可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对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资源进行深入研究、有效开发、充分利用,提高新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同时,加大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出新能源汽车购车补贴、充电桩建设补贴等优惠政策,推动低碳产业发展创新,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推动技术创新,提高低碳产品竞争力
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提升产品竞争力的重要驱动力,不仅有助于突破贸易壁垒,构建技术“护城河”,还有助于提升产品附加值,抢占价值链高端。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低碳产品竞争力,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其一,构建低碳技术创新体系。明确技术研发重点方向,围绕能源、工业、交通等碳排放关键领域,集中资源攻关发展新技术。由政府牵头,推动高校、企业、科研机构联合建立实验室、成立技术联盟,整合基础研究,促进应用开发,完善产学研协同机制。其二,强化标准与知识产权保护。制定覆盖低碳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技术标准体系,倒逼企业提升技术合规性。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搭建低碳技术产权交易平台,鼓励企业申请发明专利,推动技术成果转化。还可以培育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技术咨询公司等,为企业提供相关服务,降低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门槛。其三,利用数字技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发挥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作用,建立能源消耗模型,实现生产过程的精准控碳。利用3D打印、柔性制造等新技术,减少材料浪费,降低碳排放。
加强国际合作,构建绿色贸易网络
随着低碳经济的持续发展,单一国家难以独立应对低碳转型带来的技术、规则和市场挑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构建绿色贸易网络,才能有效应对单边主义规则,有效突破技术壁垒。为实现上述目标,可以从以下几点发力:其一,建立国际低碳标准互认体系。联合主要经济体,制定跨区域的碳足迹核算、绿色产品认证等通用标准,避免标准差异。还可以在多边贸易协定中嵌入低碳条款、增设“可持续发展专章”,推动各个成员国明确减排目标,实现技术共享。其二,建立全球性技术共享平台。联合跨国企业、科研机构成立“全球低碳技术联盟”,致力于新能源、储能、碳捕获等新技术研发应用。还可以在重点经贸合作区打造绿色产业走廊,吸引上下游相关企业入驻,共享基础设施建设,延长新能源产业链,形成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跨国低碳产业集群。其三,拓展绿色贸易市场渠道。依托亚马逊、阿里巴巴等跨境电商平台,设立绿色产品专区,降低中小微企业出口低碳产品的门槛,推动各国政府优先采购低碳产品形成示范效应。通过采取以上方法,秉承规则共建、技术共享、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让政府、企业、国际组织协同发力,将低碳从单一国家的目标转化为全球产业链的共识。
完善政策支持,夯实绿色贸易基础
制定并贯彻落实科学、合理、可行的政策,有利于引导资源向低碳、绿色、可持续领域倾斜发展,推动产业向低排放、高附加值转型。首先,构建低碳贸易的政策体系。在顶层设计方面,将低碳目标纳入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明确规定绿色产品出口占比,设置碳足迹管理量化指标,引导企业积极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其次,调节税收杠杆,对钢铁、水泥等传统高碳产品出口加征碳关税,引导企业减少碳排放,限制“碳泄漏”。对低碳技术装备和可再生能源产品出口时减免增值税,推动财税政策朝着绿色化、低碳化发展。再次,加强政策协同。环保部门、税务部门、金融部门、商务部门等要团结协作,自觉承担责任,积极发挥作用,形成政策合力,开拓更加广阔的国际贸易市场,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实施更加有效的税收减免政策,以体系化、全方位的政策支持,推动国际贸易向低碳转型。
低碳经济并非国际贸易发展进步的“约束项”,而是重塑贸易结构、增强竞争优势的“机遇窗”。优化贸易结构,让绿色产品的新优势充分凸显;推动科技创新,为国际贸易发展提供动能;加强国际合作,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和舞台;完善政策支持,为国际贸易转型保驾护航。多条策略相辅相成,共同发力,构建起低碳经济时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生态和新局面。展望未来,要继续坚持系统思维,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将低碳理念贯穿融合贸易发展的全过程,才能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
(作者单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本文系〈基金项目〉全总重点调研课题“国际贸易和投资规则中涉劳工条款研究”〈项目编号:25TBWT01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