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加强“三新”(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建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这不仅是巩固党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更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长远布局。然而,“三新”领域的高度分散性和灵活性,给这些领域党建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如组织覆盖的“动态性”难题、治理机制的“碎片化”困境、工作方法的“滞后性”矛盾以及资源保障的“短缺性”制约等。因此,必须积极寻求破解之道,以党建引领“三新”领域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党在“三新”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
加强“三新”党建意义重大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工作要求,将“两新”党建拓展为“三新”党建,这是党面对我国社会新兴领域迅速发展,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判断,为新时代新征程做好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三新”群体人数众多,广泛分布于城市乃至农村的多个角落,加强“三新”党建,既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夯实党的执政根基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党建工作“两个覆盖”的重要体现。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数字技术重塑了传统产业形态,催生了大量新业态、新模式,我国新就业群体规模仍在持续扩大。然而,这些群体普遍存在组织松散、劳动关系模糊、权益保障不足等问题,极易成为社会治理的“盲区”。通过加强“三新”党建,可以有效整合资源、服务群众、化解矛盾、凝聚人心,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推动新兴领域规范发展的治理效能。
同时,也要辩证地看到,“三新”群体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参与者,更是优化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通过“三新”党建,党组织能够将分散的社会个体高效聚合,形成基层治理的协同合力。“三新”领域在更好地覆盖、服务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治理中特殊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成为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不可或缺的重要抓手。
加强“三新”党建任重道远
组织覆盖的动态性与传统建制的矛盾。“三新”领域党员分布广、流动性强、职业构成复杂,传统的党组织设置方式难以适应其特点。例如,新就业群体中许多人未与企业建立正式劳动关系,依托单位或社区建立党组织的传统模式难以奏效;部分新经济组织因市场竞争压力大,对党建工作存在“重业务轻党建”的倾向。此外,党建工作手段仍显陈旧。例如,对新就业群体的教育管理仍依赖线下会议,难以适应其灵活的工作节奏;党建活动形式单一,吸引力不足;数字化党建平台的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数据共享和智能精准服务能力不足。
治理机制的碎片化与协同需求的冲突。“三新”党建涉及组织、网信、人社、市场监管等多个部门,但现行管理体制存在条块分割、权责不清的问题。例如,平台企业往往跨区域运营,但党建工作主要由属地负责,导致管理责任分散。同时,行业党建与区域党建缺乏协同机制,部分新兴领域陷入“多头管理却无人负责”的窘境。
资源供给的有限性与发展规模的失衡。“三新”党建普遍面临经费不足、阵地匮乏、专业人才短缺等问题。一些社会组织因资金有限,无法独立建设党群服务中心;部分新经济组织党建指导员兼职比例高,专业化水平较低。此外,还存在党建服务内容与“三新”群体实际需求“两张皮”的情况,忽视了“三新”群体在职业发展、权益保障、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最实际诉求,弱化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加强“三新”党建创新实践
构建“功能型党组织+产业链党建”弹性网络。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针对新就业群体流动性强的特点,探索“功能型党组织”模式,依托产业节点建立“流动党员驿站”;对新经济组织,推广“产业链党建”,在上下游企业间建立联合党支部。完善动态管理机制,建立“登记—进驻—退出”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结合网格化管理实时更新党组织信息,确保“三新”党员“流动不流失”。强化条块协同,由地方党委统筹,成立跨部门“三新”党建工作专班,明确行业主管部门与属地政府的权责清单。
打造“线上平台+精准服务”智慧党建体系。打造智慧党建平台,开发集教育、服务、管理于一体的线上平台,通过创新数智化教育载体等方式突破时空限制。深化平台赋能,压实平台企业党建责任,推动平台数据与党建系统互联互通。如外卖平台可依托订单系统建立骑手党员数据库,实现精准服务。推行“党建+服务”模式,针对新就业群体需求,整合人社、司法等部门资源,提供劳动权益保障、职业技能培训等“一站式”服务,增强党组织吸引力。
完善“专项投入+社会协同”资源供给机制。加大资源投入,设立“三新”党建专项基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服务型党群阵地建设,建立“积分制”“贡献奖”等各类机制,激励“三新”群体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完善党建指导员职业发展通道,提升队伍专业化水平。激发社会协同效应,发挥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作用,构建“党建带群建、群建促党建”的联动格局。如通过“党员突击队”引领企业技术创新,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增强社会组织凝聚力。推动治理共同体建设,在商圈、楼宇等新兴领域集聚区,建立“党建联建委员会”,吸纳企业、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代表参与议事协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三新”党建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课题,也是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突破口。唯有坚持问题导向、创新体制机制、强化资源保障,才能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治理优势。未来,需进一步深化党建引领,推动“三新”领域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
(作者单位:江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