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智库网 > 智观 > 正文
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多元主体协同机制
2025-08-29 09:54: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万明珍

在数字经济与产业转型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正经历深刻变革。一方面,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推动就业市场岗位需求向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倾斜;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攀升与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交织。传统以高校为主导的就业指导模式,因信息滞后、服务同质化等局限,已难以满足高校毕业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和企业精准化用人需求,亟须通过深化推进以精准化为导向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多元主体协同机制变革,更好实现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夯实多主体协同育人根基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须构建以时间跨度延展、学历层次差异化为基础,融合多主体协同育人的新型指导体系,以实现大学生职业发展与社会需求的精准对接。在时间跨度层面,建立“入学—毕业—职后”全程化指导机制,即大一阶段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在基础课程教学和行业认知实践体验中帮助学生锚定就业方向;毕业前聚焦技能强化与岗位匹配,为学生提供简历优化、面试模拟等实战培训;毕业1—2年内,依托校友平台与大数据技术持续追踪监测,协助毕业生解决职场适应问题。针对学生不同的学历层次,可精准匹配更具适配性的就业指导。如,针对硕士毕业生,聚焦“科研—产业双轨发展”,推动实验室成果转化与企业实习联动,培养兼具技术研发与市场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针对本科毕业生,侧重“宽口径职业素养培育”,强化其通识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合适的产学研项目帮助其提升跨领域适应能力;针对专科毕业生,以“技能—岗位直通”为目标,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实践实训基地,精准对接智能制造、新能源等新质生产力关键领域的技术需求。在落地举措方面,高校可与地方政府、当地企业、行业协会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推行“导师团制”,由校内职业导师、企业技术专家、校友创业者组成就业指导团队,共同为大学生提供精准指导与帮扶,以形成产学研用闭环,共建协同育人网络,夯实协同育人根基。

搭建多主体协同育人架构

建议构建“时空—主体—内容”三维耦合机制,以时间维度贯穿学习生涯、空间维度适配区域产业差异、主体维度协同多元力量、内容维度对接前沿需求为核心,形成多主体协同育人的立体化框架,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精准对接。在时空耦合维度,建立全程化、阶段化的就业指导体系,从入学阶段开始,分阶段实施职业启蒙、能力培养、就业准备等模块,每个阶段设置递进式目标,通过生涯规划课程、导师一对一辅导、企业讲座等形式动态调整就业指导内容;结合智能制造、绿色能源、新兴产业的差异化区域产业特色,为学生定制区域性就业指导方案,力求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同频共振。在主体耦合维度,明确“政校企行”四方职责,构建多元协同的育人共同体,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政策信息、课程资源、岗位需求、培训认证等大学生就业数据的实时共享,形成“需求反馈—资源调配—协同响应”的高效闭环。在内容耦合维度,紧扣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重构高校教育教学内容与培养路径。增设大数据分析、智能制造、绿色技术等前沿课程,将产业案例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强化实践教学,与企业共建实验室、联合开发项目,推动“订单式”人才培养。

深化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

横向维度,坚持三措并举,实现多主体联动。一是开发岗位能力标准库,基于“政校企行”多方调研,动态捕捉行业需求变化,将岗位技能拆解为可量化、可对接的教学指标,为课程开发提供精准导向。二是依托大数据分析技术,定期评估课程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的契合度,并对课程内容进行动态更新,以确保教学内容始终与市场前沿同步。实践中,可具体结合地方产业特色和高校学科优势,为学生定制区域专属课程模块与实践项目,如在制造业发达地区强化智能制造实训、在文旅资源丰富的区域融入非遗保护实践等,以实现育人时空与地域资源的深度协同。三是搭建“政校企行”多主体协同平台,通过数字化管理系统整合资源,实现主体间的无缝衔接和资源共享。纵向维度,开展分层育人,满足差异化需求。针对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群体,从分层教学、实践岗位、培训支持、政策保障四个维度实施差异化协同,按照高校推行阶梯式教学模式、企业为学生设置层次化实践体系、行业协会依据不同学历层次开展定向培训指导、政府完善相关政策支持的模式,形成分层设计、精准施策、资源适配的协同格局。

拓展多主体协同育人路径

以江苏省为例,立足分层分类、区域协同的核心逻辑,精准对接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的产业布局差异,通过多主体联动机制构建产教融合、校地协同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适配。区域产业定位精准锚定。苏州、南京、无锡等地高校可依托当地优势产业,与龙头企业共建数字技术实训基地,开发“工业互联网集成应用”等前沿课程,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培养模式;南通、盐城等地高校可聚焦绿色制造与海洋经济,联合当地企业打造绿色船舶设计虚拟仿真实验室、海洋新能源技术联合研发中心等,培养符合低碳发展需求的工程技术人才;徐州、淮安等地高校可积极联合地方政府,开发“智慧农业+电商运营”特色课程,助力传统产业升级与乡村人才振兴。区域联盟贯通资源壁垒。以高校就业指导联盟的组建,实现跨区域资源互联互通;动态发布产业需求图谱,定期更新《区域紧缺岗位清单》;创新“学分互认”机制,方便学生在完成在校的基础课程后,赴其他区域实训基地学习高级技能模块。

检验多主体协同育人成效

一是构建三维评估体系,完善科学育人框架。第一维度聚焦大学生就业质量,涵盖就业率、薪资水平、岗位适配度等量化指标;第二维度衡量产业适配度,评估毕业生技术创新贡献、企业满意度、产业需求匹配率等指标;第三维度追踪教育反哺效果,通过就业反馈信息驱动高校课程设置优化、教学模式改革。二是阶段性开展好成果总结工作,提炼可复制的“江苏经验”。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可牵头建立大学生就业指导标准化操作流程和典型案例库,为区域高校推动大学生就业指导多元主体协同机制变革提供可复制的路径、经验,或将已有的改革成果系统开发为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及相应工具包,为省内外更多高校提供师资培训、改革评估及其他资源的对接与参考。三是持续推动成果检验与路径优化,驱动良性循环。基于就业跟踪系统、产业调研反馈、教育质量评估等多维度数据,定期分析现行育人路径存在的堵点与瓶颈,及时调整课程模块设计。

(作者单位: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学生处;本文系2025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新质生产力驱动高校就业指导变革:三维耦合机制下多主体协同共育路径探索”〈2025SJSZ0663〉研究性成果)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