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智库网 > 智观 > 正文
推动学生资助从“托底保障”转向“发展赋能”
2025-08-29 09:51: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罗恺赟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相比于传统的保障型经济资助,发展型资助是一种将经济支持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相结合的资助模式,旨在通过资源支持帮助学生突破发展瓶颈,提升个人能力,最终实现可持续的成长。

优化顶层设计

高校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着眼长远,将发展型资助育人纳入教育规划体系中,凸显发展型资助的育人功效。

成立发展型资助管理部门,统筹规划育人工作。组织学生处、教务处、就业处、团委等部门领导共同参与学生的资助管理工作,与各学院相关负责人共同搜集、汇总、分析学生家庭状况、学业情况、实际需求等信息,为专业的评估团队科学制定差异化资助方案提供详实的资料数据。同时,面向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咨询服务,通过政策解读、心理疏导、申请指导等,切实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后顾之忧。

建立长效资助模式,将发展型资助落实到各个环节。制定发展型资助跟踪工作计划,通过“跟踪—反馈—优化”机制,动态了解资助措施与学生需求之间的匹配度,让真正有需要的学生获得资助。同步关注受资助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就业指导、职业规划、技能提升等,以综合能力提升彰显发展型资助的价值引领作用。

丰富资助方式

为更好地实现学生资助从“托底保障”到“发展赋能”的跃迁,高校应充分整合全社会的资助育人资源,创新资助方式与方法,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探索项目式资助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高校可尝试与科研机构、企业等社会力量合作开展社会资助,根据学生专业特点推行人才培养计划,引导学生以技能培训、创新创业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参与项目研究,在实践中挖掘自身潜能,提高发展型资助成效。

构建智能化资助模式,精准掌握学生需求。搭建大数据发展型资助平台,精准研判学生知识、能力、心理等层面的需求,并搭配发展型资助互联互通平台,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数据共享、对接及提取,提升高校发展型资助质量与效率。

改变发展型资助形式,“授之以渔”提升学生自助能力。可围绕学生能力提升设置机会型资助,帮助其获得自助自强的技能。如,介绍学生进入大型企业实习、鼓励其参与社会实践及行业调研活动,在社会大环境中锻炼学生适应能力,持续扩大发展型资助的影响力。

规范制度保障

发展型资助制度的完善性是维护教育公平的关键。具体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优化困难学生认证机制,使资助育人工作更加精准、高效。实践中,可委派专人与地方人社部门、民政局、残联等单位或机构互通信息,并综合采取家访、民主评议、大数据分析等方式客观评判学生情况;基于高校智慧管理平台,密切关注学生学业、心理、发展规划及能力变化;建立学生动态档案,及时调整资助内容及形式。

设置科学的评价机制,综合评判发展型资助成果。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设置评价标准及内容,并从责任心、创新创业能力、社会贡献率等层面评价发展型资助对学生成长的影响。设置高校评价、学生评价、第三方评价等多主体参与的评价机制,确保资助育人评价体系的客观性。

注重发展型资助过程管理,规范资助育人环节。持续完善发展型资助档案管理、流程监管、政策解读等工作,以科学的资助制度与工作流程,切实提高资助育人成效。

加强师资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打造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师团队。即,培养一支由资助人员、辅导员、学科教师等组成的发展型资助小组,除定期向学生传达资助政策、提供咨询服务、定制帮扶计划外,还可引导学生开展技能培训、创新创业项目,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二是定期开展培训活动,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从理论层面督促教师主动更新资助理念,重点关注学生心理及适应力需求;熟练掌握各种资助育人方法,并与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相结合,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实际问题,满足不同学生的成长需求。

(作者单位: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思想政治工作专题〉“‘高校发展型资助’德育赋能路径研究”〈2025SJSZ0434〉阶段性成果)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