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智库网 > 智观 > 正文
创新驱动高校治理变革的四维路径
2025-08-28 10:48: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刘学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载体,肩负着培育新质生产力核心要素的使命。面对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要求,高校教育治理亟须在价值引领、课程创新、管理变革和数字赋能四个维度实现系统性突破。

价值重塑:构建创新导向的教育理念

高校教育治理的深层变革始于价值理念的重构,新质生产力要求高校超越传统目标定位,确立三大引领性价值坐标:

树立创新至上的理念。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是创新,高校必须将原始创新能力、关键技术突破置于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这不仅需要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的投入,更需构建包容试错、鼓励突破的组织文化,推动高校治理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型。强化融合共生的理念。新质生产力具有融合性特征,高校要主动打破学科与产业间的传统壁垒。强化学科交叉价值认同,推动跨学科平台和团队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发展现代产业学院,促进科教融汇,将科研问题融入教学,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发展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高校治理必须践行“以生为本”的理念,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赋予学生发展更多自主权。同时,落实教师发展,营造宽松包容的学术环境,激发教师作为知识创造者和传播者的内生动力,培养兼具科技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创新型人才。

课程重构:打造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

课程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石,也是教育治理创新的“主战场”。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高校亟须对课程内容、结构、教学方法进行升级重构。

课程内容前沿化。知识迭代速度加快,高校需紧追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前沿,及时将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融入教学。在夯实数理基础、人文社科根基的同时,融入人工智能、新兴科技等前沿领域知识,拓宽学生视野,激发探索未知的兴趣。突出问题导向,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全球性挑战,设计跨学科、综合性问题解决型课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整合知识、协同创新的能力。课程结构融合化。高校应系统梳理学科知识图谱,构建高度灵活、深度融合、可定制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大力发展微专业、辅修项目,提升实验、实训、实习、创新创业等实践环节的比重,推动“学做创”深度融合。课程教学个性化。全面贯彻OBE教育理念,明确每门课程、每个专业预期培养的批判性思维、创新创造、数字素养等核心能力。推广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研讨式教学等方法,利用信息技术提供在线资源和虚拟仿真实验,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路径。

管理革新:建立高效灵活的治理机制

管理体系革新是新质生产力赋能高校治理的关键支撑,通过破除传统管理制度的束缚,激发各主体的内生动力,打造高效、灵活、适应性强的高校治理体系。推进“敏捷化”组织架构调整。高校应实施校院两级放权改革,释放基层活力,建立基于项目的“矩阵式”任务型团队,打破专业壁垒,实现资源高效聚合与灵活配置。同时,强化战略研究能力,设立校内智库,为重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前瞻性建议。深化“多元化”评价机制改革。坚决破除“五唯”痼疾,建立“分类、多元、发展”的评价体系。教师评价突出创新价值与实际贡献,涵盖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多维度;学生评价从知识技能考查转向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评价;院系和学科评价需引入社会贡献度、产业服务能力等新指标。优化“效能化”资源配置机制。建立“战略—绩效”导向的资源动态配置机制,推动资源向优势学科、新兴交叉领域和创新平台集聚。整合校内数据、实验平台和课程资源,构建高效的校级共享平台,同时深化校地、校企、校校协同创新,畅通人才、知识、技术等要素流动。

数字赋能:构建智慧教育新生态

数字技术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引擎,高校需通过智能化、一体化、韧性化的数字生态建设,加速教育治理现代化。

夯实“智能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覆盖全域的高速校园网络,部署物联网设备,实现对教学空间、设备运行等的实时感知与数据采集,为智慧教育提供底层支撑。深化“一体化”数据治理应用。建立校级统一数据中台,实现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业务系统的数据共享与融合。利用大数据和AI技术,对学生学习行为、成长轨迹进行精准画像,支撑个性化教学和科学决策。构筑“韧性化”安全伦理屏障。加强师生数字素养与信息安全教育,增强其数字技术能力以及安全防护意识。健全数据隐私保护和伦理审查机制,防范技术滥用风险,确保数字治理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质生产力驱动的高校教育治理变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价值理念、核心内容、体制机制与技术支撑的多维度协同。当前,高校仍面临观念惯性、专业藩篱、数字鸿沟等挑战,必须强化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结合,深化开放合作,坚守育人初心。唯有以系统性思维推进治理体系重构,方能构建起支撑民族复兴的高等教育治理新格局,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作者为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南京审计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研究会重点项目〈2023JSJYDJ1011〉;第二批江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建设“中青年骨干”项目成果)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