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八怪是中国美术史上一个独特的地域画派。与吴门画派、松江画派等地域画派不同,扬州八怪书画家们并非都出生于扬州,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却因清中期扬州独特的城市文化和书画市场汇聚,并逐渐形成开拓创新的艺术主张和个性鲜明的艺术风格。扬州八怪书画家们虽多出身贫寒,但胸怀大志、亲民正直、锐意进取,在绘画、书法、诗文、曲艺等多个领域的艺术创作关注民生疾苦。和其他民间文学一样,扬州八怪民间文学最初主要为口头传播,如“难得糊涂”名言、《板桥道情》曲目等。
扬州八怪民间文学的文本化传承
随着扬州八怪学术研究的兴起,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郑板桥的故事》《扬州八怪的故事》《扬州八怪传说》等“八怪”民间故事文本相继刊印。由于早期研究者对扬州八怪成员看法不一,所以记录的“八怪”成员故事也存在差异。如1983年何琼崖、潘宝明整理编撰的《扬州八怪的故事》汇总了汪士慎、黄慎、金农、高翔、李鱓、郑燮、李方膺、罗聘八位书画家的轶事。1986年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和扬州市文联编撰的《扬州八怪传说》则整理了十五位“扬州八怪”成员。在刊印的扬州八怪民间故事中郑板桥传奇故事数量最多。部分刊印的“八怪”民间文学文本,如《郑板桥传说》《扬州八怪传说》《扬州八怪的故事》等,还记录了口述者和记录人的相关信息。《扬州八怪传说》记录的口述者中年龄最长者87岁,年轻的58岁,涉及中医、农民、工人、离休干部、教师等多个行业。《郑板桥传说》《扬州八怪传说》等文本整理时保留了大量口述者所在地区的方言俚语,呈现了扬州八怪传奇故事在民间口口相传时生动鲜活的语言面貌。
扬州八怪民间文学的影视化传承
书籍、报纸、期刊等大量出版的“八怪”生平、创作和民间文学研究成果给“八怪”文化传承与创新培植了丰厚的土壤。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影视剧成为“八怪”民间文学“传说”的一种新方式。受扬州八怪民间文学启发而创作的《扬州八怪》《风尘女传奇》《糊涂县令郑板桥》等电视剧,《郑八怪联亲》《板桥道情》等曲目,《扬州八怪》舞蹈,以及融入“八怪”民间文学内容的讲座栏目《百家讲坛:翰墨风骨郑板桥》和纪实栏目《档案: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的故事》等陆续搬上荧幕。借助新兴的直观、形象、生动的影视语言和媒体传播优势,“八怪”民间文学实现了电子媒介时代传说方式的一次重要变革,也实现了当时在大众层面的最广传播。
扬州八怪民间文学的展陈化传承
与“八怪”影视剧同时兴起的还有“八怪”人文景观,如扬州八怪纪念馆、郑板桥纪念馆等。虽然此类人文景观主要展陈“八怪”生平、创作、研究史实资料,但是在场景陈列、解说中往往也涉及“八怪”民间文学。兴化郑板桥纪念馆内用泥塑展现吟诗退贼、五娘喂樱、板桥南归等郑板桥民间故事所述场景。潍坊市郑板桥纪念馆内用文本和绘画展示了郑板桥在范县为官时的民间故事,潍坊市郑板桥政德教育馆内用文本或情景雕塑展示了郑板桥发谷与民、萝卜送礼、辞官送行等民间故事情节。与纪念馆不同,扬州板桥道情文化园将《板桥道情》所述老樵夫、老书生、小乞儿等人物形象塑造成景观雕塑掩映于竹亭芦花的江淮之景中,形成实景曲文交融的城市景观。“八怪”民间文学融入人文景观另一个代表性案例是学校纪念馆。扬州市竹西小学“扬州八怪传奇馆”既是“八怪”民间文学的教育基地,也是学生进行“八怪”民间文学传说和演绎创作的实践基地。与“馆校合作”不同,学生是“扬州八怪传奇馆”的建设者和运行者,也是“八怪”民间文学新一代传说者。
扬州八怪民间文学的数字化传承
随着科技发展,近年来数字媒介成为扬州八怪民间文学“传说”的又一新载体。“八怪”民间文学的数字化传播大致有四种类型。一是有声文学。如喜马拉雅平台有多个扬州八怪民间故事分享专辑。多数专辑是个人朗诵的“八怪”故事出版刊物,也有博物馆和平台针对不同听众群精心打造的有声文学,《我在潍县说板桥》和《钱文忠说江南:国宝传奇》等。二是图像视频。微信、头条、小红书等各类自媒体平台发布的“八怪”民间文学静态图文、动态视频等。这类传说者既有学者大咖,也有市民童叟。三是虚拟展馆。兴化郑板桥纪念馆、潍坊郑板桥纪念馆、郑板桥政德教育馆等都新建了VR线上展厅。虚拟展馆与线下展示内容相同,实现了足不出户云游展馆的新体验。四是数字文创,潍坊学院师生团队设计的水墨动画《竹石》《板桥县令》均改编自郑板桥民间故事。
不同于历史记载和作家文学,民间文学一直被认为是由“劳动人民集体创作、以口头形式流传”的文学形态,但是扬州八怪民间文学突破传统,以文字记载、影视剧、情景陈列、数字化媒介等多种方式不断创新“传”的方式和广度,丰富“说”的内容和形式,恰恰说明了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民间文学的“传说”方式也在发生改变。贴近不同时代审美,适应大众文化需求的民间文学新“传说”,可以释放“八怪”民间文学在不同时期的社会价值,也能促进新时代扬州八怪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当然,也应该注意到“八怪”民间文学在不同媒介和传说者传说中的变化与异化,应搭建好媒介融合时代“八怪”民间文学保护与传承的保障机制。
(作者单位:扬州职业技术大学;本文系2025年度扬州市社科研究课题“激发优秀因子赋予时代内涵——扬州八怪与廉洁文化专项”〈编号2025YJW-39〉;扬州职业大学优秀教学团队项目〈2023XYT02〉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