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智库网 > 智观 > 正文
非遗手工艺赋能乡村振兴的江苏实践
2025-08-28 09:48: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刘恩芹 李西臣

江苏非遗手工艺资源丰富,以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宋锦织造技艺、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淮盐制作技艺等为代表的非遗手工艺,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集体记忆、仪式礼俗等丰富文化内涵。在扎实做好保护与传承的基础上,江苏积极探索以非遗赋能乡村振兴,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产业深度融合,为乡村特色产业升级、人才集聚和文化繁荣注入新动能,为非遗手工艺赋能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了实践案例和启示。

政策精准赋能,激发非遗传承发展活力

政策是推动非遗手工艺传承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非遗手工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传承与发展离不开政策的精准支持。近年来,江苏因地制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建设非遗工坊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等文件,通过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认定、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人才培养等多元化手段,将非遗保护传承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激活非遗手工艺赋能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遗,发挥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认定了102家省级非遗工坊,这些工坊在传承非遗手工艺的同时带动村民就业和增收,形成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的良性循环。江苏还高度重视打造非遗馆、非遗体验中心等非遗保护传承平台,通过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为非遗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动力,激发传承主体在乡村振兴进程中自觉提高传承非遗手工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品牌深度融合,拓宽手工技艺市场空间

江苏非遗手工艺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以品牌建设为引领,进行产品的创新设计与市场开发,搭建非遗手工艺历史与当下、文化与生活、审美与消费的对话桥梁,构建品牌塑造、品牌聚合与产业链融合机制,积极推进产品的跨界融合。例如,在对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的保护传承基础上,南京云锦研究所有限公司将非遗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在服装服饰、家居装潢、游戏云端等产业链进行了全链条探索和实践,设计制作出大量既有非遗内涵、又符合现代审美和消费需求的文创产品,促进非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南京宜贡坊云锦织造厂等企业共同打造非遗云锦品牌,通过品牌建设与产品开发,不断提升江苏非遗手工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在品牌聚合和产业链的现代融合中,探索非遗文创产品在历史文化内涵挖掘、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现代生活消费需求、时尚潮流领域介入等维度的创新融通,不断拓展非遗在衣、食、住、行、娱等方面的综合应用,深入实践非遗手工艺在文化传承、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产品开发等领域的跨界融合。

文旅联动赋能,推动乡村业态全面升级

江苏非遗手工艺通过研学、文旅产品开发、手工技艺体验等方式融入乡村旅游,实现文旅融合。游客在了解非遗、体验非遗中形成文化认同和消费驱动力,成为非遗潜在的文化传播与消费群体。例如,苏州镇湖建有中国刺绣艺术馆,游客在这里既可欣赏到精美的苏绣工艺品,购买到服装、手帕、丝巾、装饰摆件等品类丰富的苏绣文创产品,还可在当地村民开设的苏绣体验工坊中体验非遗技艺。村民通过非遗手工艺增收致富,也让苏绣这一国家级非遗得到广泛传播。无锡惠山古镇深度挖掘惠山泥人非遗资源,将旅游与市集、研学、手作体验等相结合,实现非遗传承与乡村旅游的双向赋能。江苏通过“文旅+体验”的协同机制,吸引广泛的社会群体关注和参与到非遗手工艺的传承之中,使江苏非遗手工艺从少数传承人的保护传承到社会群体自觉地认识、体验与消费,在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性应用中带动乡村经济与文化发展,让这些内涵丰富、技艺精湛的非遗手工艺与历史传统、民间文化、地域风俗等紧密相连,成为推动乡村业态升级的重要力量。

教育文创焕新,实现非遗技艺活态传承

江苏通过举办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如苏作木构营造技艺乡村振兴创新设计与高质量发展研修班、家具制作技艺乡村振兴创新发展研修班等,不断提升非遗手工艺传承人群的技艺和创新能力。同时,在大中小学的美育课堂中开展紫砂陶、蓝印花布、掐丝珐琅等非遗手工艺教学,学校通过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非遗工坊等合作,将江苏非遗手工艺与课程教学、技能传授相结合,加强对非遗手工艺的教学和培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更多的非遗手工艺人才。例如,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鲁迅艺术学院通过非遗技艺传承和创新人才培养,以人才培养反哺文化传承,吸引更多年轻人进行非遗传承与文创产品开发,许多美术专业的毕业生已成为乡村非遗木雕、泥塑、蓝印花布、掐丝珐琅等文创产品开发的新生力量。江苏通过非遗手工艺融入教育进行非遗创新人才培养,积极探索非遗手工艺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以非遗文创沟通传统与现代,实现乡村文化和人才振兴。

非遗手工艺在乡村振兴中具有重要价值,江苏从政策、产业、文化、教育等多维度积极探索非遗手工艺赋能乡村振兴的机制,既为非遗传承与创新注入新的活力,也使丰富的非遗手工艺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作者单位: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鲁迅艺术学院;本文系2024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江苏非遗手工技艺赋能乡村振兴的机制、困境与路径研究”〈2024SJZD104〉阶段性成果;2025年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项目阶段性成果)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