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在传承中创新,在演进中升华,不断为时代发展注入精神动力。民本思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其思想内涵历经各个朝代有所演变。从《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提出,到孔子主张的“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到孟子倡导的“民贵君轻”,再到汉代关注民生、体察民情等理念,始终贯穿着“以民为心”的价值主线。这种跨越时空的思想智慧,为当代国家治理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重要论述赋予民本思想新的时代内涵,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民本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始终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融入治国理政之中,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引。
“重民”层面:坚持紧紧依靠人民
民本思想发轫于“民众是国家根本”这一事实判断的基础上。历史周期率以铁的事实验证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治国之道。民是国家和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也是国家政权安定的守护者。在位者实施善治的首要之道是“重民”,但若将“重民”思想还原到具体的历史形态,可以发现尽管“重民”在处理君与民的关系中凸显了民众的重要作用,但其主体仍是君主,根本目的在于使民“安政”、使君“安位”。如儒家思想家提出的“民贵君轻”“君舟民水”等重民理念。
中国共产党继承并超越了民本思想中的“重民”概念,将人民置于心中最高位置,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并坚信群众不是消极被动的包袱或等待改造的对象,而是任何力量都打不破的真正铜墙铁壁。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的承担者,是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者,其身上真正蕴含了推动历史进步的力量。只有紧紧依靠人民,才能赢取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最终胜利。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实现“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历史活动中,既离不开每一个人民群众的主体担当,也离不开每一个人民群众的生产创造实践。
“利民”层面: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何为“利”?“利”在社会本质上是社会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但在价值领域又总是体现为社会各阶级、阶层、集团或个人所追求的利益。民本思想中的“利民”,其本质是统治者在处理社会各阶级、各阶层之间利益关系或利益矛盾时重视民众阶层的实际利益,并由此提出“利民”的治国理政方针政策。
“义利之分,利害之别,民之生死,国之祸福”。在位者的治国方针需考量不同社会阶级的利益矛盾,这既涉及民众个体的基本生活保障,也关涉国家的长治久安。统治者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义”与“利”的优先次序原则,在制定具体制度、政策及躬身践行时坚持“义克利”,不与民众争夺利益。历代统治者和思想家“利民”思想主张大致包含“制民之产”与“休养生息”两大部分:需关注民众生计,缓解土地集中与贫富对立的社会矛盾,让民众有饭可食、有衣可穿,安心从事农业生产。
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承“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政治宣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紧紧围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根据时代发展的现实条件和人民的现实需求,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和切实可行的治理措施,进一步完善社会公平保障机制,在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爱民”层面:坚持一切为了人民
民本思想崇尚“国以民为本”,其在君民关系上衍生出“仁政爱民”的德政治理模式。“仁”是对父与子、君与臣、国与国等关系的伦理总结,内容丰富而广泛。作为春秋时期产生的社会思潮,它反映了人们对社会伦理关系认识的升华。“仁”是人与人关系的伦理原则,其内涵即为“爱人”。孔子在总结以往关于“仁”的思想认识基础上,发展了“仁”的学说,认为“仁”的本始是“爱亲”,继而推及“爱人”,体现了“爱”由近及远、由亲到疏的变化。他强调施仁于民,提出了“为政以德”为主要内容的惠民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西周“敬德保民”德政治理模式的思想雏形。墨家主张“兼相爱”,要求在位者兼爱天下民众,强调要将爱民置于首要位置;道家从人的整体性出发,主张统治者在现实政治活动中做到爱民利民,并提出相应的政治措施。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问题和原则问题。我们党是从人民中来、在人民中发展并服务于人民的政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牢记“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坚守对人民的赤子之心,矢志不渝地为实现人民解放、追求人民幸福而奋斗。新长征路上,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身的执政目标,以稳中求进的工作基调,在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的内在要求,使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
(作者为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教授;本文系江苏省南京市第八期文化人才培养对象资助项目“中国共产党道德自觉研究”〈23BM8029〉阶段性成果、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人民至上论研究”〈2023SJZDSZ014〉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