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智库网 > 智观 > 正文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思政课”深度融合
2025-08-22 09:43: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骆伟 曹月

高校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职责。新时代背景下,思政课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需要不断拓展教育视野、创新教育方法。

深挖文化根脉,筑牢理论基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精神旨归上高度契合,为构建“大思政课”的理论体系提供了丰厚的历史滋养与坚实的学理支撑。

以文脉传承阐释中国道路之必然。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积淀,塑造了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从“大一统”的国家观到“民惟邦本”的治理理念,从“和而不同”的处世之道到“革故鼎新”的变革精神,这些文化基因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在教学中,若能将这些文化基因嵌入历史演进的宏大叙事,则可引导学生深刻洞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逻辑与文化内涵,使其明晰这一道路并非偶然之选,而是植根于五千余年中华文明沃土的历史必然。

以价值共鸣培育核心价值之认同。从“天下为公”到“公正”,从“言而有信”到“诚信”,传统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存在着清晰的传承脉络,这为价值观教育构建了天然的文化桥梁。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古今对话,能够使其感悟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继承,又是对时代精神的彰显。这种基于深层文化认同的价值培育,更能促进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之转化为道德自觉与行为准则,从而坚实地筑牢青年一代的精神根基。

汲取智慧精华,丰富教学内容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内容宝库,为“大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创新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传承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从孔子“为政以德”、孟子“仁政”学说,到《大学》“修齐治平”的抱负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皆是中国古代治理思想的精华。教学实践中,可将“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与“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忠实践行,也是对中华传统民本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同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倡议,亦回响着“天下大同”与“协和万邦”的东方智慧。

弘扬古圣先贤的道德精神。中华文化积淀了丰厚的道德教育资源。屈原“上下求索”的执着、文天祥“留取丹心”的气节、林则徐“苟利国家”的担当,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奉献精神,与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的公仆情怀交相辉映,共同诠释了中华民族“克己奉公”的道德传承。将这些感人肺腑的历史叙事融入课堂,能有效引导学生涵养高尚品格,树立正确的价值坐标。

融入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古老的生态智慧,为讲授生态文明建设专题提供了独特的文化视角。从《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能动思想,到张载“民胞物与”的博大胸襟,均体现了先贤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洞见。引入这些传统生态智慧,可使学生认识到,我们党领导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应对全球环境挑战的现实抉择,更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生态哲学的深刻回归与时代超越,从而激发其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责任感与文化使命感。

创新话语体系,活化育人方式

好的内容需要好的形式来承载。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丰富内容,更要创新方法,如此方能让思政课既有理论深度,又有情感温度。

从“理论宣讲”转向“故事引领”。理论是深刻的,但有时也是枯燥的。我们应致力于将抽象的理论命题,转化为一个个鲜活的文化故事与历史典故。讲“理想信念”,可述玄奘西行求法之坚毅;讲“艰苦奋斗”,可引“愚公移山”之恒心;讲“改革创新”,可论“商鞅变法”之魄力。通过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大道”寓于“小事”之中,润物细无声。

从“单一课堂”迈向“场景联动”。“大思政课”的课堂不应仅限于三尺讲台。我们要善于将校园内外的文化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遗址,开展“沉浸式教学”,让历史不再是课本上的铅字,而成为可触摸、可感知的精神力量。这种沉浸式的教学模式,既能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实现情感共鸣,又能促进其将感性认知升华为理性认同,最终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

从“单向传授”转向“双向互动”。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可将传统文化元素深度融入数字化教学资源。例如,举办“以史为鉴”主题的云端辩论赛,或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引领学生走进重大历史场景。同时,鼓励学生结合所学,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项目,引导他们在“知行合一”中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热爱。

求新于本,务实于常。新时代的“大思政课”,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传播者,也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让我们自觉担负起“为往圣继绝学”的文化使命,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宝库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用历史厚度、理论深度和情感温度讲好每一堂“大思政课”,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中坚定文化自信,在古圣先贤的智慧光芒中砥砺品格,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单位:重庆城市职业学院)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