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事业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面对全球化浪潮冲击下价值观念的多元碰撞与青年学生个性化成长的复杂需求,传统单向度教育模式亟待突破。思政教育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灵魂工程,旨在培育学生的理想信念、塑造价值取向;学生管理则通过制度规范、行为引导等实践路径,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支撑。二者在育人目标上高度契合,在内容与方法上相互支撑,应形成协同联动的育人合力。
然而,现实中重管理轻育人、重教学轻育人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导致思政教育难以有效转化为学生的行为自觉,学生管理也因缺乏价值引领而流于形式。因此,如何在新时代教育理念下打破壁垒,构建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的联动机制,实现价值引领与行为规范的有机统一,成为当前各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命题。
构建联动机制
组织架构设计。高校应构建“校—院—班”三级联动机制,形成层层负责、上下协同的组织网络,协同发力,保障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的联动效应最大化。在校级层面,可由校党委书记牵头,联合分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组建联动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学生工作部、思政教学部、团委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就联动工作的整体部署、资源协调、工作细则等内容进行协商决策,确保各部门在联动工作中协同配合、高效互动。在院级层面,各学院负责人应组建联动工作执行小组,以高校整体部署为根本遵循,结合学院特色属性和实际需求,制订切实可行的联动工作计划和措施,保障校级层面整体规划高效落实。在班级层面,应充分发挥辅导员、学生干部作用,以班级为单位建立思政教育和学生管理联络员制度,由学生干部及时向辅导员反馈班级学生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推动二者联动进程。
运行模式选择。在运行模式上,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是关键。高校应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学生管理系统、教务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等多源数据,生成集学生思想动态、学习成绩、生活状况等于一体的个性化成长档案,上传至信息共享平台。平台支持思政教师和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实时查阅成长档案,以便针对性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同时,建立校院班三级定期沟通协调会议机制:校级领导小组每月至少召开一次工作例会,把握联动工作整体走向;院级联动小组则每周召开工作碰头会,确保信息传递畅通及问题有效解决;班干部需每天向辅导员汇报班级学生特殊状况。高校需建立相适配的联动工作评价和激励机制,将联动工作成效纳入部门和个人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对表现突出者予以物质和精神奖励,激发更多思政教师和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参与热情。
加强队伍建设
组织专业培训。开展思政教师和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系统培训,是高校提升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联动效应的重要举措。定期组织专项培训班,邀请在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联动研究领域具有深厚造诣的专家学者担任讲师,通过科学课程设计、精准内容讲解、多元方式选择,帮助思政教师和学生管理工作人员转变传统观念,树立联动工作理念,掌握联动工作所需的核心知识要点。思政教学部和学生管理部门可互派教师和工作人员开展实践学习:为思政教师提供参与学生管理的机会,如担任兼职辅导员、班主任,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处理学生问题;同时鼓励管理工作人员参与思政课堂教学,将学生管理经验转化为实际案例,开展思政教育和价值引领。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师德师风建设是新时代高校推进思政教育和学生管理联动的关键。定期邀请教育专家、优秀教师入校开展专题讲座,分享师德师风建设经验和心得,并提供面对面交流机会,帮助思政教师与管理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教育工作理念和职业道德观念。利用网络平台整合增强职业认同感、教育情怀、师德师风的视频课程、文字资料、专家讲座等素材,为思政教师和学生管理工作人员提供在线学习资源,方便其利用碎片化时间自主学习。
创新工作方法
打造智慧平台。数智时代,数字化平台和技术的成熟和广泛应用,为思政教育和学生管理联动工作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持。高校可与专业机构建立合作,邀请专业技术人员为联动工作推进打造智慧平台,为数据驱动的思政教育和学生管理提供有力支撑。借助大数据技术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精准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和行为特征,为联动工作开展提供科学依据。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联动工作智能化和自动化,如智能推荐学习资源、智能分析学生思想动态等,提升联动工作实效性。
创新活动载体。为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高校可创新联动工作活动载体,定期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活动。线上层面,思政教师可联合辅导员利用互联网平台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更具吸引力的主题活动,增强思政教育和学生管理活动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让学生在娱乐中接受思政教育、价值引领和行为规范。线下层面,可定期组织班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社区服务、研学之旅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能力、提升综合素养。
加强个性化指导。学生作为高校教育、管理、服务的关键主体,其需求是高校开展一切工作的根本遵循和基本出发点。因此,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和学生管理联动工作时,需指导思政教师和管理工作人员深入了解新时代青年的兴趣爱好、特长优势及发展需求,以此为依据提供个性化教育管理服务,确保联动工作服务均能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提升思政教育和学生管理联动工作实效性。
完善评价体系
评估指标多元化。从评估内容层面看,既需涵盖思政教育成效的指标,也需要有体现学生管理效果的指标,以确保评估的科学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在具体设置上,高校可将其划分为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思政教育效果、学生管理效果、联动机制运行状况等宏观数据,二级指标需进一步细化,在思政教育效果下设学生思想觉悟提升、理想信念坚定、价值观塑造、价值外化表现等细化指标;学生管理效果下设学生行为规范、学习成绩进步等细化指标;联动机制运行状况下设信息共享效率、协同配合程度、联动工作成效等细化指标。从各指标权重分配层面看,高校可结合本校联动工作进展的实际状况,通过专家咨询、层次分析法等方式,邀请专业人士确定各指标的具体权重。同时,高校需根据实际动态调整权重,使其更适应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联动工作的需求,为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客观性、全面性提供有力支撑。
结果应用科学化。高校需建立配套的评估结果反馈和应用机制,将评估结果及时反馈相关部门和人员,帮助其了解联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而开展针对性调整和优化。同时明确责任人和改进期限,通过定期追踪与督查,确保改进措施得到有效落实。例如,当评估结果显示学生在思政教育方面的认同度不高时,思政教师可依据此评估结果,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偏好和实际需求,调整教育内容和方法;当评估结果显示学生管理效果不佳时,学生管理部门需要反思相关管理制度制定合理性、执行方式妥当性,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实际诉求,以优化管理制度和手段;当评估结果显示信息共享效率低下或协同配合不足时,则需完善联动工作机制,明确各部门的具体职责,优化联动策略。
新时代的育人使命要求凝聚教育合力,高校应秉持使命担当,不断探索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的联动育人创新路径,书写新时代育人工作的新篇章。面向未来,高校育人之路任重道远,但每一次突破都将会成为最坚实的注脚。当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真正实现同向同行、同心协力、同频共振,高校育人工作必将绽放出更璀璨的智慧光芒,为新时代培育更多德才兼备、心怀家国的栋梁之才——这便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初心所系。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音乐学院;本文系苏州大学党建研究科研项目“新时代高校党校‘1+N’课堂模式的创新实践与效能提升研究”〈DF15500125〉研究性成果;苏州大学研究生时代新人“铸魂·卓越”工程精品项目:“乐动的党旗”——“党建+音乐”工作品牌化建设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