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到位、更有效。”这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情境化教学+双主体互动+多层级协同”的育人体系,为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可操作性的实践路径。
课程设计:从单向讲授到“情境化”多元体验
课程设计是推动思政教育从“单向灌输”向“多元体验”转型的关键枢纽,其核心在于通过情境化重构与技术赋能,打造“可感知、可参与、可反思”的立体化育人场景,推进基于真实社会情境的思政教学创新。
情境化教学利用角色扮演、情景剧、模拟法庭等形式,将学生从被动听课者转变为情境中的主动参与者和问题解决者。围绕社会热点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从课堂思辨走向社会实践,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提升思辨能力与表达沟通能力,情境的真实性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等前沿技术为思政教育提供突破时空限制的可能,利用这些技术打造“沉浸式”课堂,可高度还原历史场景或现实情境,深化情感体验与理性认知。
教学模式:构建“师生双主体”协同共进范式
教学模式创新是融合发展的核心动力。“师生双主体”教学模式强调教师与学生同为思政教育的能动主体。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融合的框架下,该模式突破传统“教师主导、学生被动”的单向传导机制,转向“师生共研、知行共生”的育人新范式。
借鉴哈贝马斯“交往理性”强调的主体间平等对话精神,其目标是形成价值共识,而非单向规训。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更新教学认知与素材;学生则通过亲身的价值体认与实践经验反哺教师的教学反思与改进,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师生围绕共同选定的社会性议题,在“共研议题—共践方案—共析数据—共创成果”的递进循环中实现双向赋能与共同成长。
“师生双主体”教学模式绝非消解教师责任,而是通过角色重构释放更大的育人效能。当教师从“真理的代言人”转变为“思想的同行者”与“实践的协作者”,当学生从“教育的对象”升级为“社会变革的积极参与者”与“知识的共创者”,思政教育才能真正打破课堂的物理围墙和认知边界,在社会大课堂的广阔天地中践行“用中国理论解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的育人使命。这种模式既精准回应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根本目标,也生动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在育人模式上的优越性。
资源整合:构建“协同育人”平台与生态
资源整合与协同育人平台建设是破除思政教育“孤岛效应”、实现融合发展的核心支撑,需要通过跨域联动、虚实结合、长效运营,构建“全域贯通、全链赋能”的育人生态系统。
一是打造“五位一体”育人共同体。有效整合政府、学校、企业、社区、社会组织五方力量,形成育人合力。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并开放红色教育基地;学校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通过课程设计与教学模式创新,确保思政教育入脑入心;企业开放行业实践场景,探索校企党建互联共建,为思政课提供优质实践基地;社区对接基层治理实际需求(如养老服务、文体活动指导等),为学生开展常态化志愿服务创造条件;社会组织引入专业公益项目资源,推动优质资源下沉与专业师资共享。
二是构建三级协同育人实践基地网络。三级协同育人实践基地是贯通“国家战略—区域特色—基层需求”的立体化思政教育载体,通过分层设计(国家级基地聚焦宏大叙事与战略引领、省级/区域级基地体现地方特色与优势资源、校级/社区级基地对接身边事与微观实践)、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实现思政教育从“抽象灌输”向“具象赋能”的根本转变。当学生在延安窑洞感悟初心使命、在雄安新区建设现场见证民族复兴、在社区楼道参与治理践行服务宗旨时,思政教育便完成了从“入耳”到“入脑入心”的质变,为民族复兴锻造有血性、有本领、有担当的“强国一代”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建立长效运营与利益共生机制。保障育人平台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构建政府、企业、学校、社区等多元主体的利益共生机制。政府可将平台建设与使用成效纳入相关考核评价体系;企业可以优先获得高校智力支持与科研成果转化机会;学校将教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成果纳入绩效考核,将学生实践表现记入综合素质档案;社区则能借助高校师生的专业知识和活力解决基层治理中的实际问题。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深化应用,协同育人平台有望进化为“教育—社会”双向赋能的智慧中枢,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伟大征程中发挥更为重要的战略支点作用。
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融合发展,本质是育人理念的深刻升华。通过情境创设重塑学习体验、师生双主体互动激发内生动力、多元资源整合构建协同生态,以及配套的评价优化等策略,能够有效破解思政课的“孤岛效应”,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面向未来,我们要进一步推动区域间经验互鉴与成果共享,深化信息技术在融合全流程中的赋能作用,持续完善多元主体协同的长效机制,努力构建覆盖全学段、贯通全场景的“大思政”育人新生态,为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而有力的支撑。
(作者单位:江苏科技大学体育学院;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大思政’背景下行业特色型高校劳动教育与体育协同育人的创新与实践”〈2023JSJG258〉阶段性成果、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立项课题“融媒体时代提升学生党员教育有效性的路径研究”〈2020SJB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