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承载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使命。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长期以来,大中小学思政课深陷“分段而治”的结构性困境,小学阶段停留于感性叙事的“故事化”表层,中学阶段陷入应试导向的“知识点”窠臼,大学阶段又陡然跃入“理论化”的抽象空间,这种断裂式的教育进阶非但未能构筑价值观培育的螺旋上升通道,反而在认知图谱上制造了难以弥合的价值断裂峡谷。
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育教学改革,需以系统观念构建如下三维立体框架,实现育人效能的整体性跃升。其一,在纵向维度上遵循认知发展规律,构建“情感启蒙—理性建构—实践外化”的螺旋式进阶体系:小学阶段重在培育朴素情感认同,中学阶段着力锻造系统化理论思维,大学阶段则聚焦知行合一的实践自觉,形成层层递进、有机衔接的育人链条。其二,在横向维度上打造协同育人共同体,通过学科交叉融合与课程矩阵重构,使思政元素如盐化水般浸润专业教育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其三,在时空维度上构建全域育人生态圈,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延伸,形成三维空间联动贯通的育人合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从阶段性育人向终身化育人的范式转换。
以辩证逻辑优化课程生态,实现素养本位的教育范式革命
突破传统课程设置的碎片化,以价值引领—认知进阶—实践创新为内在逻辑,构建具有基因式传承特质的课程生态系统。这种从生活体验(感性具体)—制度认知(知性抽象)—理论创新(理性具体)的认知跃迁,不仅实现了课程内容从经验层面向理论高度的螺旋上升,更构建起价值观培育的意义之网,使核心素养的培育过程呈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所揭示的从具体上升到抽象的辩证逻辑。这一课程体系的深层变革,是教育范式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革命性转向。
以主体间性重塑教师发展生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主体性变革
突破传统师资建设的学段壁垒,以主体间性—资源共享—意义共生为价值内核,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化转型。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呈现出三重突破性特征:其一,通过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发展联合体,实现从机械叠加到有机融合的质性飞跃;其二,依托大学教师的实践下沉与中小学教师的理论上溯,形成教育智慧双向流动的辩证循环;其三,借助跨学段教研的视域融合,促进教育主体在育人规律认知上达成共识。这不仅打破了教育资源的时空阻隔,更在认识论层面实现了从经验传递到意义共建的范式转换,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提供了主体性支撑。
以辩证思维构建评价范式,实现价值理性引领的智能评价革命
突破传统评价的单向度,以价值引领—过程追踪—发展增值为核心理念,构建具有辩证统一特质的智能评价新范式。这一范式创新体现在三个维度:其一,在评价向度上,实现情感共鸣度(EQ)—实践参与度(PQ)—理论把握度(TQ)的三维耦合,形成价值观培育的全息镜像;其二,在评价方法上,运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学生成长数据图谱,通过人工智能深度挖掘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等实践场域中的意义节点,实现价值观内化过程的可视化呈现;其三,在评价功能上,从结果判定转向发展赋能,建立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教育精准供给机制。这不仅破解了一卷定乾坤的应试困境,更在认识论层面实现了教育评价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的跃迁,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的评价支撑。
以立体化格局创新育人生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知识传递到生命体验的范式跃迁
突破传统育人模式的场域区隔,以立体格局—数字赋能—意义生成为核心理念,构建具有生态特质的育人新格局。这一创新格局呈现三重突破性特征:其一,在物理维度上,通过学校—社会—云端的三重空间耦合,形成价值观培育的全息场域;其二,在主体维度上,实现中小学—高校—革命纪念馆—企业等的多主体协同,形成育人资源的共生系统;其三,在技术维度上,运用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打造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研学矩阵,使学生在具身化实践中完成从情境体验到意义生成的价值跃迁。这不仅打破了教育资源的时空壁垒,更在认识论层面实现了价值观教育从知识传递到生命体验的质性飞跃,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生态化解决方案。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育教学改革,从根本上说是对价值观教育生态系统的革命性重构。这一重构过程蕴含着三重辩证统一:在认识论层面,实现了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的范式转换;在方法论层面,完成了从线性灌输到生态互动的质性飞跃;在价值论层面,建构了个体生命与社会历史的意义联结。其终极旨归,在于培育具有历史自觉—文化自信—价值自为特质的时代新人。他们既能扎根中国大地,又能放眼人类文明;既怀揣胸中之火的理想信念,又具备眼里有光的批判思维。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中不可替代的精神导航作用,也是我们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不可或缺的价值根基。
(作者单位分别为江苏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江苏理工学院宣传部;本文系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一般项目暨江苏省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专项:智慧党建赋能江苏基层治理的实现机制与优化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3ZXZB016〉;江苏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数字化赋能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项目编号:JGKT24-C069〉;江苏理工学院2024年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数字化赋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驱动逻辑、运作机理和实现路径〈项目编号:11611312508〉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