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是进入新时代深入推进思政课改革的新理念、新要求和新方法,更加强调的是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让学生亲眼看、亲耳听、亲身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新时代新征程上,以“大思政课”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重点从“大课程”“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大格局”等方面推动思政课提质增效,实现育人质量和效果的有效提升。
以理论为根基丰富“大课程”。坚持理论创新并用创新理论进行武装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政治优势,也是办好新时代“大思政课”的信心底气。要不断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坚持大中小学课程主线贯穿、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拓展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实践课程、网络课程的“全课程”体系。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新时代伟大实践成就为内容支撑,及时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思想根基。从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求入手,将教材中的原理、观点、结论转化为现实的、鲜活的、具体的“大思政课”教学内容,以创新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不断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坚定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的人生追求。
以实践为路径善用“大课堂”。“大思政课”是实现思政课课堂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相统一的桥梁纽带。进一步开门办思政课,要办好以实践教学为主题的“大思政课”。运用原著研读、校园主题展、历史情景剧、课堂研讨等方式方法组织课堂实践,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用好用活各级层面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开展“行走的思政课”现场教学。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工业文化、校史资源,通过学校与科技馆、纪念馆、博物馆、行业领军企业等共建实践育人基地。指导学生开展理论宣讲,收集、整理和讲述展现“新时代伟大变革”的主题故事,培养学生社会观察能力,了解国情、感悟担当。带领学生走进社会、深入基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实践教学延伸到各学科专业的实习实训地,实现理论教学与专业需求的深度融合,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提升的有机统一。
以技术为支撑搭建“大平台”。面对数智时代的机遇与挑战,网络空间成为思政教育转型的全新场域。要把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有效结合起来,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相融互促的网络思政育人新范式。支持教师深入研究网络教学的内容设计和功能发挥,把学生广泛关注的时事政治和社会热点有效转化为思政课教学案例素材,建设示范网络课程和微课视频。利用数字虚拟技术打造思政课仿真实训实验室,在智慧化实践场景中提升学生的体验感和参与感。利用大数据分析,开展学生思想动态和学情分析调查研究,与学生开展网上实时互动交流、答疑解惑,推动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融合。探索短视频、微电影、故事会等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呈现思政价值,为学生提供更多智慧化、个性化、精准化的教育资源,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
以评价为驱动建强“大师资”。对标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新要求,“大思政课”的师资队伍不能仅依赖于学校,还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着力打造全员育人共同体。要建立健全教育培训机制,围绕政治素养强化、师德师风教育、业务水平提升等主题组织培训,开展寻访重温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考察足迹的社会实践和学习分享,强化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责任担当。实施名师培育工程、人才优培计划等项目,加大青年教师骨干力量培育力度,引导教师有目标发展、有组织研究、有导向评价。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对思政课教学的支撑作用,设置专项课题支持教师深化对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研究阐释、深入研究教学重难点问题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促进教学科研协同发展。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建立教学优先评价体系,激发教师内生动力。
以协同为保障夯实“大格局”。“大思政课”全面育人新格局的构建必须发挥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以各级党委、学校党组织为主要领导和工作力量,持续压实“大思政课”建设主体责任。加强整体布局的规划统筹,促进政府、社会、学校、家庭方方面面的育人主体间协同合作,形成齐抓共管、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整合各类思政教育资源集聚共享,形成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交互联通的全时空场域。推动思政课与日常思政工作形成良性互动,实施思政课教师联系二级学院制度,形成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专业教师深度融合的工作机制,贴近学生专业促进思政引领力的渗透性。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常态化开展共同培训、共享资源、集体备课,在中小学设立大学生工作站,在高校设立科技研学实践基地,校际间深度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在高位引领下,培育时代新人的工作合力持续凝聚,校内外的丰富资源得到充分运用,构建形成“大思政课”全面育人新格局,助推完成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使命。
(作者为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政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