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推进教育数字化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内容,也是有效提升思政育人实效的关键路径。高校应主动把握数字化变革的时代机遇,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思政教育全过程各环节,筑牢智慧基座、赋能育人主体、革新评价机制,三位一体协同推进,打造“智能化、个性化、精准化、协同化、沉浸化”思政育人新生态。
筑牢数字基座,打造一体化智慧思政平台
主动适应“数字化+教育”新趋势,夯实数字基础设施,构建线上线下一体、课内课外联动、虚拟现实融合的思政“大课堂”,是推动高校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基础。
升级智慧校园基础设施。加强数字技术供给,完善覆盖全校、性能卓越的校园网络、高性能智能终端、绿色节能数据中心等硬件体系,重点推进超高速、低延迟、高可靠的校园网络全域覆盖,确保大规模在线思政教学、沉浸式虚拟仿真体验、实时互动研讨等应用场景流畅稳定运行。在夯实硬件基础上,同步规划并部署安全、合规、高效的服务支撑层和先进的信息应用层设施,为数字化思政建设提供稳定、可靠的基建支撑。
建设思政教育一体化云平台。应用数字技术打造升级思政教育载体,建设集在线教学、资源管理、互动交流等多元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化思政平台,实现与学校学工、教务等系统数据实时同步,图谱资源调用互通,深度融合AI大模型,构建智慧教育教学空间、通识课程学习空间、教师发展研修空间,集成知识图谱、AI助教、AI助学等功能,推动人工智能深度赋能教育实践,助力教师打造个性化教学智能体,为学生提供智能化、个性化、自适应的学习体验。
整合开发优质的数字化思政资源。坚持内容为王,以数字技术赋能思政教育资源建设,打造权威、鲜活、立体、互动的数字化内容矩阵。探索建立校内、校际、区域资源建设协同体,深化与兄弟高校以及政府部门、媒体、企业、文创机构合作,引入案例、技术、力量,形成“共建、共研、共享、共用”生态。同时,运用数字化技术开发教育教学素材和资源,特别是深度挖掘、系统梳理校本特色文化资源,系统建设核心教学资源库、特色专题资源库、校本文化资源库、师生共创资源库等,促进高质量教育资源共享共用。
赋能育人主体,培育数字素养过硬的高素质队伍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打造一支具有数字化专业素养的思政教师队伍,是引领高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要提升教师数字胜任力。构建覆盖全员、聚焦实战、持续迭代的教师数字胜任力培养体系,通过专题讲座、案例研讨、前沿报告等形式,分层分类常态化开展数字技术教育培训,引导教师深刻理解技术重塑教育形态、赋能育人创新的巨大潜力,清醒认识其带来的挑战,推动树立“技术为人、育人为本”的理念,主动探索“数字技术+思政教育”融合创新的方法论与实践路径,不断提升对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力,特别是数字资源分辨、整合以及数据分析解读能力。
要筑牢技术应用伦理底线。技术应用伦理是人类社会伦理价值在技术应用领域的拓展延伸,是开展技术开发和应用需遵循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要确立以“育人为本、公平无歧视、透明可解释、安全可控、隐私保护、责任明晰”为核心的原则,强化教师作为技术应用最终责任主体的伦理认知与担当,引导教师把技术伦理要求贯穿于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数据共享全周期,切实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确保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安全、合法、合规应用,有效防范和化解思政教育领域的数据伦理风险。
革新评价机制,构建数据驱动的科学评价体系
数字技术驱动思政教育评价从静态结果向动态过程、从单一维度向全景画像转变,为高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
推动评价重心向结果与过程融合转变。突破传统评价侧重最终结果(如考试成绩、KPI达成率等)的局限,聚焦采集反映学生思想认知深化、价值内化、能力成长的关键过程性数据,构建融合知识、能力、思想、行为、价值维度的教、学、管全流程融合评价体系,实现评价透明化、可追溯化。同时,建立学业预测、思想困惑预警、价值观偏差提示等模型,形成“监测—预警—干预—评估—优化”闭环管理,显著提升育人精准性,深化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有机统一。
推动评价维度向全景画像升级。改变传统思政教育依赖单一或少数几个指标的片面评价,整合多源异构数据,如思想素质、综合素养、教学质量等,构建涵盖学生个体成长、教师教学成效、学校育人效能的全息化“数字孪生”或全景“育人画像”。通过数据融合、关联分析与模式挖掘,揭示指标间内在联系与影响机制,实现跨维度关联、动态演进追踪、群体模式识别和归因分析,形成对评价对象全面、立体、动态的理解和认知,精准识别学生个性化需求与发展潜能,为因材施教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通过持续分析画像数据与实际育人成效的关联,动态评估并优化评价指标体系本身,确保评价始终服务于核心育人目标。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党委宣传部、网络思政中心;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8SJSZ02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