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智库网 > 智观 > 正文
打好组合拳,促思政课更具实效性
2025-08-07 09:56: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杨 玲

在高校教育的广袤天地里,思政课宛如一座明亮的灯塔,为大学生指引着前行方向,助力其塑造健全人格、铸就高尚品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打好组合拳,才能讲好思政课,但无论组合拳怎么打,最终要落到把思政课讲得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上来,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叫人口服心服”。基于“知情意行”理论,深入剖析并精准施策,成为引导大学生认同思政课的关键路径。

以“知”为基,夯实思政课认同的理论基石

知,指认知、观念,是对事物基本的认知与理解。在认知维度,要向青年学生讲清楚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发展脉络、科学体系,以及内蕴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抽象理论具象化与生活化。高校应摒弃传统“满堂灌”方式,采用案例教学、小组研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方法,将抽象理论具象化、生活化。例如,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引入当下社会热点事件,如人工智能发展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剖析,让学生在鲜活案例中领悟理论魅力,真正理解思政课知识并非空中楼阁,而是紧密关联现实生活的强大思想武器。

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高校要积极举办讲座、研讨会、知识竞赛、辩论赛等以高校思政课为主题的各类学术活动,激发学生深入研究高校思政课的兴趣。在学术活动中,应主动搭建相关领域专家与学生对话的平台,使学生了解到高校思政课相关学术前沿动态,拓宽学术视野,激发其对高校思政课研究的探索意识。

以“情”为脉,激发思政课认同的内在动力

情,是个体对事物的主观体验和感受。在情感维度,培养青年学生对于党、国家、社会的高度的情感认同与情感关怀,增进其建设国家的自豪感与使命感。

思政课教师应成为情感的传递者。情感是连接大学生与思政课的桥梁,只有当学生对思政课产生情感共鸣,才会从内心深处接纳并认同。思政课教师应成为情感的传递者,以自身对思政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国家和民族的赤诚感染学生。在课堂上,教师饱含激情地讲述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从嘉兴南湖红船的启航到新时代脱贫攻坚的胜利,用生动语言、真挚情感勾勒出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让学生在聆听中被先辈们的英勇无畏、无私奉献精神所打动,进而激发爱国爱党之情。

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感染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政实践活动,如参观红色教育基地、举办红色文化主题晚会、开展社会调研等,让学生在实地体验、亲身参与中触摸历史脉搏、感受时代脉动,传递到在场的每一个参与者的内心,讲出直抵人心的情感力量,展现润物无声的效果。当大学生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看到先烈们用过的简陋物品,在调研中了解到基层群众生活的点滴变化,内心深处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会被瞬间点燃,对思政课所传递的价值理念产生强烈认同,情感纽带由此紧密编织。

以“意”为柱,强化思政课认同的意志支撑

意,指意志品格。在意志维度,以志为先,提升新时代大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的价值归属。围绕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问题进行针对性教育,培养其形成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念。

树立良好的榜样示范。引导学生学习效仿,加深他们对高校思政课的归属感。在榜样选树时应着重考量其典型性和说服力,既要注意所选树榜样的行为和思想能够充分体现高校思政课的核心价值理念,具有广泛代表性和深远影响力,又要注意榜样应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拥有强烈感染力和号召力。

打造网络宣传阵地。根据大学生群体的需求偏好,在新媒体平台积极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相关元素,加强引导、精准推送,以新颖且富有趣味性的形式增强大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的理解认同。同时,积极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网络舆情监测,及时发现舆论热点和危机,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网络不良文化影响,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思考深度和判断能力。

以“行”为果,彰显思政课认同的实践成效

行,指行动、实践。以行践知,引导新时代大学生积极担当作为,以新时代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为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注入青春活力。

构建沉浸式实践场域。沉浸式实践场域将革命旧址、战役现场“搬”进课堂。学生佩戴VR设备,可置身长征途中的雪山草地,感受寒风凛冽与战士坚毅;通过全息投影,能“亲眼”见证中共一大会议的召开,与历史人物“隔空对话”。这种具象化呈现,让课本中的文字转化为直观体验,有效破解了传统教学中历史场景抽象、学生代入感弱的难题,使红色文化传递更具感染力,彰显思政课认同的实践成效。

走进家庭和社区。深入田间地头和企业工厂,从身边的小人物中解答生活学习的困惑,从“十年磨一剑”的认真和专注中汲取工匠精神的精髓。访谈先进榜样、时代楷模,透过个人鲜活的生命轨迹感受时代发展的历史性变革,从社会调研的反思和风土人情的观察中体悟思想伟力。

高校思政课从“知道”到“理解”,从“感动”到“认同”,从“认同”到“坚守”,最终实现“知行合一”,使思政课真正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关键课程。“知、情、意、行”是一个有机整体,通过知识传授、情感激发、意志锤炼、行为养成的协同发力,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度,实现思政课铸魂育人的目标,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2024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高职院校思政课“专业定制”嵌入模式创新研究——以航海类专业为例》〈24SZC—131〉基金项目)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