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中央从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对统一战线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就加强和改进统战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科学回答了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性质、任务、范围、对象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医学院校除了承担着与普通本科院校相同的职责使命外,更兼负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培育高质量医学人才的重任。因此,医学院校如何融合自身办学实际和专业优势,打造统战工作精品工程已成为当前工作的重点之一。
重视党对统战工作的领导
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统一战线始终是党克敌制胜、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肩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神圣使命的医学院校,更应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做好统战工作,坚持在大团结、大联合中构筑起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凝聚主体智慧和主体力量,助推高校人才培养水平迈上新高度。
校党委领导班子要深刻认识统战工作的政治属性,切实强化主体责任,自觉将统战工作纳入党委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部署统战工作,确保统战工作常抓不懈。构建和完善“校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协调、其他相关部门协同联动、各级党组织落实执行”的工作格局,确保党的领导贯穿统战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同时,领导班子和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应结合高校办学实际和专业设置,制定和完善统战工作制度和统战工作手册,进一步明确各单位、各主体的职责分工和任务细则,为加强医学院校统战品牌建设打好基础。例如,应联合学校宣传部门,充分利用校内宣传媒介开展统战工作相关理论、政策、文件、经验、成果动态等的宣传,同时将宣传资料数量、质量、活动策划率等作为考核指标;统战部下属的联络科应将重点工作职责放在对外联络工作中,将联络数量、联系渠道数量、拓展海外统战资源的数量等作为绩效考核目标,依托分类细化的考核管理目标实现对不同职能主体的调动与激励。
重视统战工作的积极作用
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辅助和协助党派组织做好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组织建设工作,发挥人才汇集、智力聚集、联络广泛的统战优势,切实保障党外人士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权力,积极引导其为学校建设建言献策。
医学院校教师队伍中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数量较多,这些党外人士凭借其扎实的知识储备、丰富的教学经验、独特的创新思维等在教学一线表现突出。党委领导班子和统战部门应加强对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等基层组织及成员的系统调研,对党外知识分子进行系统摸排和登记,强化对党外教师队伍的管理。定期组织开展党外人士座谈会和工作会,鼓励引导党外人士对教育工作、科研工作、教育管理、文化建设、组织宣传等发表意见,并认真听取各方人士的建议,同时进行针对性优化调整和整改落实,助力医学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高质量发展。针对高校教育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决策、工作安排,及时向党外人士通报,在保障其知情权的同时,进一步保障重大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着力打造“统战之家”,增进各党派人士的沟通交流。同时,常态化组织开展统战组织工作研讨会、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等,为强化统战组织成员间的联络、沟通搭建桥梁与纽带。定期开展对党内外知识分子的理论教育培训和思想培训,组织党外人士集中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努力提升其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参政议政的能力和水平。
打造医学院校的统战品牌
医学教育是关乎人类生命健康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事业,也是国家科技创新和战略发展的核心领域之一。这要求医学院校不仅要做好立德树人教育工作,更应重视推动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好医疗卫生保障工作,要注重邀请医学院校知识分子共话发展规划,共绘发展蓝图,推动医疗教育工作、医疗事业发展,打造统战工作特色品牌。
让党外代表人士在参与民生服务中“有为”。基层地区、偏远乡村的医疗队伍老化、设备落后等问题制约着基层医疗水平的提升。医学院校应立足现实需要,以统一战线“同心共筑教育梦”主题教育为纽带,常态化组织党外代表人士赴乡村、郊县、社区、街道、养老院、基层学校等参与志愿服务,为基层群众提供免费的身体检查、医疗诊断、咨询服务和公益教学,打通基层医疗的“最后一公里”,用党外代表人士的专业知识和服务水平助力基层民众提升医疗保健知识和疾病预防、健康教育知识。组织党外知识分子与党内知识分子共同组成智囊团和科研攻关团队,聚焦医疗卫生领域的前沿问题、科研难题、重大疾病等开展科研攻关和技术研发,切实调动统战力量,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充分依托党外代表人士的专业智慧和教学经验,发挥党外知识分子在贯彻新理念、推进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鼓励支持他们将个人价值与学校发展需要、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激励他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找准定位、贡献力量。针对高层次人才,医学院校应充分利用高层次人才的社会影响力和专业影响力,发挥其在科研攻关、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指导作用,以推动医学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针对青年教师,应为其提供相应的教学岗位和科研平台,使其承担一定的教育教学工作,助力其专业发展和科研素养的提升。
(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党委统战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24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基于价值医疗的江苏紧密型医共体实施效果评估与优化策略研究”〈2024SJYB0226〉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