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打造主流舆论新格局,扩大主流价值观念的传播力与影响力,是顺应新时代传播趋势和发展规律的集中体现。因此,推动新兴智能技术高效赋能主流舆论新格局建设,不断强化舆论阵地建设,对推动主流文化、主流价值观不断发展壮大意义非凡。
智能媒体重塑传播新格局
5G、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强势赋能,打破传播边界,破除路径依赖,推动全媒体传播新格局建设。基于智能化发展背景,充分利用全媒体平台开展全域传播和全域推广,实现舆论生态重塑。依托资源集聚和内容整合,打造一批高质量的主流媒体传播平台。将网上网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中的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要素加以统筹和聚合,持续打通优质内容与传播渠道间的生产系统,并积极利用多元传播平台实现资源内容、传播终端等的互融互通和融合传播,以便充分释放传播效能。例如,《求是》杂志作为中共中央指导全党全国工作的重要思想理论阵地,多年来始终秉持“党刊为本,思想为王”的初衷和理念,顺应新媒体发展趋势和新舆论场的建设需要,主动着手布局转型发展,从纸张传播迈向网络传播,并在新浪微博、人民网、腾讯、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开通官网账号,打造网上网下全领域覆盖的“求是”品牌。
运用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赋能内容采集、生产、分发、传播、反馈等多环节,通过流程优化、反馈调适等实现主流舆论的精准供给。例如,企业在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闻生产的实践中,依托天翼云、星辰大模型等技术底座,实现算力驱动、媒体资源库统一调动、一体采编、一键发布、动态效果追踪,优化内容采编分发流程;依托“新语”新闻大模型实现内容的自动生成和自动生产。
合力壮大主流舆论格局
处理好中央媒体、地方媒体间的关系,画好舆论传播“同心圆”,持续做强、做大舆论传播空间。中央媒体要把好舆论风向,强化舆论引领。积极依托大数据技术等进行多元化的议题设置,引发议题共鸣,并为垂直媒体的传播和多媒体平台的扩散营造良好的舆论生态。例如,以“神舟十三号”的系列报道为例,央媒以“航天梦”这一广大受众共同关注的话题进行议题设置和内容制作,同时“北京明白”“太空出行三人组”“太空吃播”等破圈式、生活化的叙事话语,“英雄归来”“致敬”等榜样性话语符号的凝练,短视频平台、官网平台、微博平台等多平台矩阵的联合推广,都体现了央媒强大的议题输出和舆论引导能力。
地方媒体要积极践行主流舆论思想传播的职责与使命,坚持谋求差异化、个性化发展传播路径。守好政治责任,积极统筹报、网、屏、声等一体化传播资源,力争及时、精准地将党的政策、方针、路线传递到每一个角落,让广大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切实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与温暖。例如,泰安市广播电台开设内容专栏,围绕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党的大政方针政策、重点项目、重要科技成果、重要事件等进行及时报道,并将融媒体直播引入新闻报道,以增强新闻传播和舆论传播的有效性、可信度和真实性。同时,充分利用泰安新闻网、抖音账号、今日头条号等多平台开展同步直播,大大提升地方媒体在主流舆论传播新格局中的作用力与影响力。
媒体平台要主动提升服务意识,自觉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有关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以高度的思想自觉和使命自觉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充分利用内嵌的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实现对用户主体的精准数字刻画,让主流舆论、主流价值直达受众。用好舆情监测机制,维护好舆论安全。利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自建舆情监测和监督预警机制,智能化监管网络平台中的舆情数据和舆情信息。人工智能赋能可实现对舆情信息的动态监测和随机采样、整理、分析,并依托其内嵌的语言识别、语义加工、机器学习等技术对舆情性质、趋势等进行智能预判。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2023年度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新时代网络舆情危机下的政府公信力提升路径研究”〈23SKJD052〉研究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