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智库网 > 智观 > 正文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应用
2025-07-04 14:45: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王 磊

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应用,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提供方向引领与理论根基。实现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向,马克思主义思想以其开放鲜明的理论品格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了成功。党和国家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力量、发展道路、本质要求、思想方法、重大原则等进行统筹谋划,既涵盖顶层规划、战略部署,又包含具体的实施策略和思想方法,是共产党人坚持运用系统观点分析解决问题、推进工作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中国式现代化的辩证统一

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中国式现代化结合中国人口规模巨大的特性和国情,提出要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结合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期盼和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提出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结合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富足的双重需求,提出要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结合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提出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结合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优良传统,提出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既吸收借鉴了各国现代化的共性与优点,同时又有其自身的鲜明风格和创新点,是个性与共性相互融合的极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智慧的新实践。

客观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的辩证关系。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符合规律的必然趋势,同时党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党的领导又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是客观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的辩证统一,是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主体选择性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下的生产力理论创新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间的矛盾运动进行科学分析和概括总结。党和国家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同时主张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处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问题上,立足当前新兴产业发展、未来产业布局以及打好核心技术攻坚战等实际,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应用于中国经济发展新需求,由此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新发展格局等概念,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高度重视。此外,在处理经济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认为经济是政治的物质前提与基础,政治又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而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政治和经济是以人民为中心。因此,党和国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将这一发展思想贯穿现代化建设的各方面和各环节。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创新应用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主张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其中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实现条件和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主张循序渐进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实现共同富裕提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美乡村建设等举措;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论断等都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创新应用,同时也为夯实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社会根基奠定了基础。

(作者单位: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