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教育培训是提升干部队伍素质、强化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智慧与道德规范,为干部教育提供了深厚思想资源。当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对干部素养提出更高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已成为增强干部思想政治建设、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路径。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有效应用与价值渗透,对优化干部教育模式、培育高素质干部队伍具有现实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价值意义
筑牢思想政治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天下为公”“民惟邦本”等理念,为干部理想信念教育提供思想源泉。其中“忠恕之道”“为政以德”等思想,有助于塑造干部政治品格,强化宗旨意识与责任担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政思想,如“公生明,廉生威”“俭以养德”等,可为干部廉政教育提供历史镜鉴,帮助其持续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家国情怀与集体主义精神,有助于教育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从文化根源上巩固干部的政治立场与价值取向,进而推动干部全面发展与实践能力的提升。
提升社会治理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审时度势”“通权达变”的智慧可为干部提升战略思维与辩证思维能力提供借鉴。历史上的治理案例与制度设计,如科举制度中体现“公平竞争”的人才选拔理念、乡约制度中的基层治理经验,可转化为现代治理的参考范式,帮助干部拓宽工作思路。经典文献中的决策智慧,如《资治通鉴》的历史经验总结,有助于干部提升科学决策与危机处理能力。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如“和而不同”的处世原则、“知行合一”的实践理念,能够帮助干部优化沟通协调能力,提升其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效能,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文化支撑与智力储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干部教育培训的现实困境
课程体系构建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与层次性,未能依据干部不同职级、岗位需求设计差异化的教学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课程占比普遍较低,多以零散专题形式嵌入,尚未形成完整的课程模块;相关课程内容存在泛化与同质化现象,未能精准对接干部履职所需的政治素养、道德规范与治理智慧培育要求;教学大纲与教材开发仍显滞后,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的深度挖掘,部分教材内容陈旧,未能及时融入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与实践案例。
教学方式与资源开发不足。当前,不少地方开展干部教育培训仍以传统的讲授形式为主,互动式、体验式教学应用较少,难以激发干部学习主动性与参与度;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也不够充分,未能紧跟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迭代创新及时更新教学场景;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足,缺乏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有效衔接,现场教学多停留于参观讲解层面,未形成与理论教学相互支撑的实践教学体系;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仍待提升,具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学养与干部教育培训经验的复合型教师较为匮乏,部分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无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干部工作实际有效结合。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干部为政之德的路径选择
构建分层分类课程体系。依据干部职级、岗位特点及能力需求,设计差异化课程模块。对基层干部设置以“民本思想与群众工作方法”为核心的课程,融入传统治理智慧案例分析;对中高级干部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治国理政思想”专题,结合历史典章制度与当代治理实践进行深度解读。开发必修与选修课程,必修课涵盖传统文化核心要义、历史脉络等基础内容,选修课聚焦传统家训等专题。编制标准化教学大纲,组织专家团队编写教材,将最新学术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配套建设案例库、试题库,确保课程体系的系统性与专业性。
创新教学方法与资源开发。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将线上课程与线下授课相结合,运用网络平台推送传统文化微课程。创新教学方法,开展情景模拟教学,设置“古代廉政故事演绎”“传统议事场景复原”等实践项目;实施研讨式教学,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组织专题研讨活动。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充分用好虚拟现实技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场景,如古代书院讲学、历史事件再现等沉浸式学习环境。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博物馆、文化遗址、传统村落等合作,设计“文化遗址考察”“非遗传承体验”等实践项目,组织干部实地调研传统治理经验;打造传统文化体验中心,配备古籍数字化阅读、书法篆刻实践等设施,强化实践教学效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修班,邀请专家学者开展专题培训,提升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干部教育培训融合的教学能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理念与治理智慧,能有效提升干部思想政治水平与治理能力。持续深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干部教育培训,需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通过完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式,聚力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为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持久动力。
(作者单位:中共连云港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