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面临很多新任务与新使命。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是强化意识形态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充足人才供给和智力保障的关键途径。思政课教师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主体,不仅要在专业知识上不断精益求精,而且要发挥自身主体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将思政教育贯穿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和全方位,在知识教育、能力教育与价值观教育中架起一座坚实的桥梁。
强化系统谋划,坚持高位推动
教师主体认知、理论水平、实践技能等的转化与形成是一个常态化、长时程的过程,需要持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资本,因此,应坚持系统谋划和高位推动,确保教师队伍建设得以常态化推进。围绕新的建设要求,扎实推进思政教师队伍建设。高校党委领导班子应深入贯彻落实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的重要要求与指示精神,并结合教育部门的有关规定和行动方案,立足自身发展实际,制定教师队伍培育计划。校党委书记应自觉承担组织引领职责,牵头成立思政课教师建设工作专班,并担任工作组组长。组织召开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专题学习会和主题教育会,引导全体思政教师重温相关会议的重要论述和指示要求,不断夯实教师的思想根基和政治根基,引领全体教师自觉以高度的岗位职责和使命担当做好思政课教学工作。组织召开思政课教师座谈会和学生代表座谈会,聚焦“教师教学技能”“教师服务水平”“教师职业发展”“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等主题,鼓励思政课教师、职能部门、学生代表等积极交流和深入探讨,加强意见收集、经验汇总和调查研究,为教师队伍建设和思政课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组织开展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推进会和工作部署会,集中部署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各项工作,包括但不限于体制机制、待遇保障、教师权益、师资配置、师德师风、教师管理、教育体系等各项内容,严格划定责任清单,层层压实主体责任、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和领导工作责任制,确保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得以有序推进。坚持党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全面领导,挑选高校党委领导班子成员组成巡视整改、质量监督工作小组,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常态化的监督与指导,助力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落实到位。
加强主体锻造,坚持系统培育
教师教学质量提升应依托系统性、进阶式、多元化的培育机制和课程模块,不断强化思政课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围绕新的建设标准,加强主体队伍建设。聚焦理论素养培育,开办理论研修中心,组织教师参与在线课程培训、现场培训、专题培训等,为思政课教师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知识、传统文化知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内容提供支持,助力教师理论素养的持续提升。聚焦教学技能培育,开办教学技能工作坊,开展教学督导、技能比拼等,助力教师提升实践教学技能;邀请专家教师开展沟通技巧、话语表达策略、非语言沟通等的培训,帮助教师在关注、倾听学生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精准供给和实践教学。聚焦职业发展和合作育人,构建集中备课、集体教研、结对帮扶等平台,打造合作共赢、协同育人的新模式,为助力教师素养的持续提升提供机制保障。聚焦素质拓展培育,搭建实践育人基地和素质训练营等,组织教师走出校园,赴党校、主题教育基地、研学中心等地进行实践研修、素质锻炼、志愿服务,引导其在实践锻炼中自觉以高度的岗位职责做好思想引领、价值导向和人格培育工作;推行校校合作,凝聚队伍共育优势,定期组织教师开展交流轮岗、基层送教、走教等实践锻炼活动,帮助教师在实践锻炼中开阔学术视野、提高学科素养。聚焦全程培育,构建阶梯式、差异化培训体系。为助力思政课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高校应构建涵盖职前、职中、职后的全套培养体系,促进思政课教师职业素养持续提升;为适应不同层次、不同水平思政课教师的发展需要,高校应针对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党政领导等制定多层次的培育方案,既要让骨干教师定期“回炉”,也要依托青年教师扶持计划推动其加速成长。
革新教学手段,增强教育实效
学生对思政理论知识的价值内化与价值认同是一个融感知、领悟、体验、内化、外化等多环节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思政课教师应以价值引领为着力点不断优化和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与感染力,使之更契合学生主体的学习期待。围绕新的学习主体,调整供给策略。关注学生主体的思想动态和内容期待,了解其所思所想所感所需,制定与其需求高度契合的供给方案,打通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壁垒与鸿沟。思政课教师既可采用面对面谈话、教学观察、问卷调查等传统方式获取学生的真实想法与需求,也可引入现代新兴科技手段,如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实现对学生学习状况、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社交行为、实践数据、认知风格等的智能收集、整理和深层分析,实现思政课教学由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并助推思政课教学范式走向科学化和精准化。改进供给模式,实现创新教学。将合作式学习、案例探究性学习、项目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角色扮演等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开放互动的课堂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提升文化认同和认知水平。将情景式教学、多模态教学、在线教学、虚拟仿真教学等引入思政课堂,利用互联网平台的海量优质资源,利用慕课、超星、学习通等在线教育平台的多模态教学功能;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兴载体营造逼真的历史情境、生活场景、见习实习场景,优化学生学习体验,深化知识理解。自主建设或接入思政理论课资讯平台和资源专区,为学生提供全天候、多层次的在线课程、教学视频、案例资源,以课堂供给与网络平台的双供给模式助力学生政治素养的不断提升;充分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打造人机协同式教学模式,协助思政课教师完成课件设计、内容组织、资料搜集、学生管理和理论讲解,助力思政课质量的提升。
创新管理办法,激活内生动力
不断改进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管理模式,是激活广大思政课教师实践自觉的重要手段。高校应围绕“如何调动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坚持核心素养培育与管理办法创新同步推进,为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内涵式发展打造一支具备高行动自觉、高实践素养的现代化教师团队。聚焦主体驱动,对队伍管理机制进行创新探索。将教师的“多场域思政引领”实效作为外出访学、岗位晋升等的重要依据,采取师师互评、师生互评、教师自评、专家评估等多种模式相结合的办法对教师的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育人实效和教学满意度进行综合评价,确保考核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围绕第一课堂的育人实效,应对教师的课件设计、互动情况、考试成绩、学生的满意度等进行综合评估;围绕第二课堂的育人实效,应对教师的政策宣传、理论宣讲、文化渗透、活动组织、学生社团的入驻情况等进行综合考量,实现对教师在日常生活场域中践行岗位自觉情况的全面把握;围绕第三课堂的育人实效,应对教师的数字媒介素养、学术研究、自主培训、学生管理与服务等进行评价,通过动态性、常态化的综合考核与评估,以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构建综合评价体系,激励与督促教师持续提升教学质量。注重外部奖评与激励,为推进育人工程保驾护航。通过开展“最美教师”“优秀德育教师”“思政课教学标兵”等多种典型选树和先进榜样学习活动,发挥先进典型的榜样激励和辐射带动作用,营造学先进、当先进的争先促优氛围,不断激励广大思政教师精进业务水平。选拔思政教育相关的学科带头人、科研名师等打造教研共同体,成立专门的思政理论研究中心和学科研究院,为教师的课件设计、内容择取、教学决策等提供依据,通过以研促教、以教促学的循环机制更好地助力教师专业发展和素养提升。
(作者单位: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