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智库网 > 智观 > 正文
推动高校党建与培根铸魂工程深度融合
2025-07-03 09:41: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孟欣 岳丹丹

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对高校党建工作、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和新任务,改革发展、提质增效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此背景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强化党对高校教育工作的领导,推动党的建设与新时期培根铸魂工程深度融合,是实现高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办好社会主义高校的根本保障。

科学统筹,提升行动力

遵循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聚焦政治建设,进一步加强党对协同育人工作的全面领导。由高校职能部门和学院,负责推进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的各项事宜,确保协同育人工作得以常态化高质量推进。抓好思想建设,强化理论武装。通过集体学习、集中研讨、个人自学等方式,将新理论、新思想、新要求及时传达到位,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力,提升广大党务工作者、思政教学工作者对协同育人工作的思想重视和工作自觉。

聚焦能力提升和奖评激励,促进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融合。严格落实各级党组织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领导工作责任制和思政教育工作责任制,将协同育人工作成效与育人主体的职务晋升、职称评定、业务考核、评优评先相挂钩。同时,高校党委领导班子可通过“树典型、育标杆”的范式,定期开展“党建+思政”协同育人的党建品牌、样板支部的评选,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营造争先促优、质量齐升的良好氛围。

更新载体,强化感召力

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以新教育载体实现对学生的知识灌输和价值引领。利用地方新闻网站、理论传播平台,以资源转载、权威报告解读、评论互动、学习研讨等方式,引导广大青年学子融入网络思政空间。开发“党建+思政”一体化教育平台,如“高校党建与思政知识服务平台”“党建课程思政综合育人服务平台”等,提供政策原文的权威解读、经验案例、示范性课程、思政教学素材、课程思政元素等。依托“两微一端一抖”等社交平台,开设“党建+思政”主题专栏,推宣党史知识、思政教育内容相关的文、图、视、音等资源,用以在网络空间传播正能量。

巧用最新科技手段,创作涵育人心的品质内容。高校党务工作者和思政教师可充分利用VR、MR、3D等新兴科技手段,将党建知识、思政教育内容转变为情景式、直观化、形象化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素材,创作出一批内容新、有思想、正能量的教育作品,激发青年学子学习兴趣。同时,依托人工智能的内容生成、智能问答等功能拓宽内容创作思路、提升内容供给效率。如协同育人主体可通过语音、文字输入内容制作需求,而后人工智能便可依托其内嵌的知识模型,实时生成符合协同育人工作的知识图谱、内容信息,大幅提升协同育人工作实效性和知识供给效率。

创新模式,共绘新图谱

高校应积极创新育人模式,推动党建与思政教育的联动协同工作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全方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党委领导的领学促学、引领示范作用,进一步落实党政领导带头上讲台、讲思政的工作制度。党政领导可通过开展主题教育、专题党课、“新生第一课”等方式,用生动鲜活的事例、严谨的叙事逻辑、系统的理论阐释,为学生带来独具思想性、教育性的特色思政课。

在校园成长空间中,积极促成社区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的协同融合,构建涵盖学校、院系、社区、楼栋、楼层等多级多层的协同育人组织,将党建活动、思政主题教育融入学生的生活日常。同时,注重激发校史馆、图书馆、党团活动中心、党建文化体验馆等场馆的思政育人潜能,定期组织开展各类专题知识讲座、参观学习、互动体验、文化艺术展等活动,助力学生思政素养提升。

在校外成长空间中,积极促成校地、校企的联合育人。通过共建校外育人实践基地的方式,定期组织学生赴地方红色文化场馆、社会实践教育基地、专业技能实训基地、志愿服务点等进行实践培育,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社会责任等有机联系起来,逐渐成长为学思结合、知行合一的时代新青年。

(作者单位:沈阳化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