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该部法律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为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法治保障。在当前“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下,通过立法推动爱国主义教育法治化,将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转化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高校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承担着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任,将爱国主义教育法精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以法律手段促进爱国主义教育改革创新是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内在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爱国主义教育法的必然要求。高校要深刻领悟爱国主义教育法的精神,落实法律规定的职责任务,探索将爱国主义教育法由法律规定转化为爱国主义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案。
高校贯彻落实爱国主义教育法,思政课堂是主阵地,因此首先要将爱国主义教育法精准融入思政课理论教学全过程,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将爱国主义教育法规定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精准融入思政课教学体系之中。爱国主义教育法规定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十分丰富,涵盖思想政治、历史文化、国家象征标志、祖国壮美河山和历史文化遗产、宪法和法律、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和国防、英烈和模范人物事迹及体现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等各个方面。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要充分挖掘符合各门课程特点和教学规律的爱国主义资源,充实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着力打造具有理论深度、历史厚度、科学高度、情感温度、传播效度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堂。
高校贯彻落实爱国主义教育法,需要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方法,将爱国主义教育法精准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全过程。要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充分利用祖国的壮美山河、历史文化遗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重要历史纪念日和重大节日等资源,形成多元化的爱国主义实践教育模式,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仪式感,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加贴近大学生的生活,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贯彻落实爱国主义教育法,还要系统把握不同学段爱国主义教育的特点,将爱国主义教育法精准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机制,实现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与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机衔接,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形成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育人模式。
爱国主义教育法实施之后,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在课堂上理直气壮讲爱国主义,大学生要积极主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在高校中形成尊崇爱国主义教育法的浓厚氛围,提升高校师生对爱国主义教育法的认同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
(作者为淮阴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政专项“《爱国主义教育法》精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2024SJSZ0842〉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