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感知、分析和生成等能力,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等行为数据进行算法分析,获取学生学情、个性化需求和思想动态等,由此实现思政教育工作的精准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在这一过程中,肩负育人使命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当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主动适应新技术浪潮带来的教学模式革新。在新技术赋能背景下,坚持“守正”与“创新”辩证统一关系尤为重要。
筑牢根基:坚持思政教育工作的守正原则
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目标首先是培养具有正确政治立场、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无论技术如何迭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使命不容动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性也始终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根基。因此,思政教育工作者在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学生思想动态分析时,要高度重视“守正”的重要性,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校园氛围,在算法应用过程中需要时刻警惕主流意识形态偏离的风险。
教师在情感传递与价值观塑造方面的主导作用依然不可替代。尽管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实现对学生思想动态的精准捕捉与量化分析,但是传统思政教育中“润物细无声”的情感浸润模式仍然需要延续。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还是通过语言交流、情感共鸣等互动方式来传递人文温度。人工智能技术应作为教师的“智能助手”,而非取代其育人主体性。
人工智能时代的大学生要坚持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在高校思政课中,教师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教学的同时,学生也会经常使用智能工具来完成答疑或作业。据第三方机构“麦可思”对3000多名高校师生的问卷结果,60%的高校师生每天或者每周多次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其中30%的大学生使用各类生成式AI来完成作业或论文。对于学生而言,长期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可能会削弱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因此教师要加强引导和干预,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传递创新理念,激发创新活力。
革新模式:探索思政教育工作新路径
人工智能技术改变了传统思政课中“大水漫灌”的教育模式,促进教育资源的精准投放,增强了高校思政育人的针对性。由于大学生个体的差异化特征,传统的统一化的教学内容设计及评价标准体系,难以实现因材施教。因此,利用智能化教育工具实施数据的分类建模,并对学生知识掌握水平、兴趣倾向与思想困惑等多个维度进行数据分析,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征进行精准教学。例如高校可以通过使用思政课智能化教学系统,根据学生的个体需求和兴趣偏好,实施知识内容与教学案例的差异化推送,由此可以精准提供学习资源和提高学习效率。
人工智能技术改变了传统思政课所依赖的单一化教学资源和评价机制,推动教学资源多方面融合,增强了高校思政育人的互动性。例如,国内某些高校通过模拟历史事件或社会热点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虚拟场景中体验复杂的道德抉择,进而强化对相关理论的理解。这样不只是拓宽了思政教学的空间维度,师生互动效果也获得了同步提升。另外,思政课的评价方式也有了变化,以考试为主导的传统模式逐渐让位于过程与结果并重的综合考核体系。借助智能化教育工具记录学生的线上发言质量、小组合作表现等行为数据,并依赖机器算法生成学生多维成长画像,教师可以据此对教学策略进行动态调整。
最后值得关注的是,智能化教育工具的应用效果往往取决于具体的实施环境。由于各高校间在资源配置上存在明显差异,师资水平也参差不齐,各类学生群体特征更是千差万别。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一刀切”的做法。例如教育资源不足的院校宜选择操作简便且成本可控的工具;综合实力突出的高校则可尝试前沿技术应用的探索。通过这种因地制宜的实施策略,可以提升智能化教育的普及率和降低实施难度。
应对挑战:防范化解风险和进行资源整合
人工智能技术虽然能够大幅提升高校思政育人的教学和管理效率,但其潜在风险不容忽视。这些风险包括且不限于存在隐私泄露可能性以及算法偏见,因此技术的应用必须建立在科学论证和价值观审核的基础之上。在采集和分析学生数据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建立透明的数据使用机制,做好隐私保护,以赢得学生和社会的信任。高校还要对教师进行精准培训,引导教师熟练掌握智能化教育工具的内在逻辑和使用方法,学会防范化解各类风险的技巧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努力平衡技术理性和教育温度。
在加强思政教育资源整合方面,高校也要下足功夫。结合目前国内高校已有的实践经验,有许多值得借鉴的方法。比如完善数据安全治理平台,防范隐私泄露与意识形态风险;构建多模态思政资源库,整合红色资源、时事热点、传统文化等教学资源;依托虚拟仿真技术重构教学场景,打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推动家校联动,整合教务、学工数据,使家长参与到思政育人工作中,构建全员育人新格局等。这些方法在高校思政教育的“守正”和“创新”工作中值得我们每一位思政工作者学习和使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守正”锚定方向,以“创新”激发活力,在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中构建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的思政教育新生态,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智慧与力量。 (作者单位: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