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于江南水乡的苏派旗袍,凭借温婉柔情、婉约雅洁的文化特质,在旗袍界颇具盛名。在数字技术时代,苏派旗袍也面临守正创新的难题,同时为苏派旗袍文化顺利“出圈”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方向。
数字化传播赋能苏派旗袍文化推广。在各大官方网站、社交媒体平台推送苏派旗袍相关的文字报道、视频资料、活动动态、人物访谈、制作过程等,推动了苏派旗袍文化IP的打造。地方博物馆依托AI、VR、3D、硅基视网膜等新兴技术举办数字文化展和线上直播秀场,开设以苏派旗袍为主题的线上文化体验馆、数字丝绸体验馆,带领广大受众沉浸式感受每一件苏派旗袍背后的文化故事和人文价值。此外,注重跨界融合,将苏派旗袍融入电视电影、短剧综艺、数字动漫、网络游戏、DIY换装小游戏,以多元化的数字传播手段重构旗袍文化的审美表达,激活旗袍文化的“流量密码”。
数字化保存让苏派旗袍焕发新活力。依托先进的数字技术对苏派旗袍制作流程包括面料选择、面料处理、裁剪、缝制、加工和装饰等,详尽记录传统手艺到现代服饰的转变过程和制作细节;对留存至今的传统苏派旗袍实物进行格式转化和虚拟记录,建设苏派旗袍数字资源库。依托数字技术收集苏派旗袍中常用色彩值、色彩样本、风格图案,以及廓形、袖型、盘扣风格等资料,为构建三维人体模型和实现旗袍个性定制提供支持。此外,对不同历史阶段遗留下来的旗袍加以保护与修复也是旗袍工艺保护与传承的重要一环。采用高清摄影技术、电脑刺绣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等,实现对旗袍信息的数字化提取、数字建模和数字修复,采用红外光谱分析、纤维检测仪、扫描电镜等实现对旗袍材质纤维老化程度、布料结构的观察,为纺织品文物的修复提供参考。
数字化生产助力苏派旗袍走出去。传统织造向智能制造转变,苏派旗袍应紧抓“科技赋能新时尚”潮流,依托三维人体扫描仪和虚拟模特的基础数据设定,为苏派旗袍制作者快速精准地获取人体数据提供支持,大幅度节约时间成本和提升工作效度;依托面料扫描仪和数字化面料库的建立,直观呈现面料信息、外观机理、材质纹理等,满足用户在线选材、个性定制需求;依托3D虚拟试衣技术和各类碰撞检测算法,可预先检测出旗袍制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结构缺陷、对位偏差等问题以及造型模拟效果,制作者可根据虚拟试穿反馈进行实时修改。此外,各类以苏派旗袍为核心的网络店铺不断涌入市场,构建起涵盖原材料生产、产品设计、生产研发、网络营销、线上交易、物流运输、售后服务等全产业链,推动了传统纺织服装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改。苏派旗袍应积极迎合受众多元化需求,尝试推出涵盖传统旗袍、“新中式”“国潮风”服饰,提升苏派旗袍的话语权和市场曝光率。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华生活美学与新中式服装设计研究”〈2024SJYB1086〉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