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智库网 > 智观 > 正文
法治视域下的新型高职院校实践探索
2025-06-26 09:58: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李 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等重大关系。”处理好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之间的关系,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基点和根本遵循。激发活力需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以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线,激发各级各类教育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实现教育质量变革与效率提升。规范有序则必须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健全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构建教育安全风险防控机制,筑牢教育发展根基。这要求新型高职院校只有打好“组合拳”,才能推进事业发展行稳致远。

多元主体协同创新办学实践

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多元主体办学活力。新型高职院校是上海市深入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精神,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体系,对接上海市及各区产业发展需求,创新建立的各级政府、行业委属及企业等多元办学主体共同参与的办学体制。该机制在于激发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与活力,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结构升级能力。其突破性创新在于构建五年长学制的人才培养体系,又承担着三年普通高职培养功能。其中,新型高职院校五年一体化的长学制设计,实现了人才培养由中职、高职双主体实施向新型高职院校单一主体的转变,提高了职业教育的连贯性和质量,推进了多形式衔接、多通道成长、可持续发展的梯度职业教育,拓宽了学生成长成才通道,是上海推进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创新举措。相比较其他省份五年一贯制办学模式,上海新型高职院校的突出特征在于构建各区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办学的协同治理机制,通过制度创新激活多元主体的办学优势与活力,实现新型高职院校专业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紧密对接,打造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新高地。自2021年启动建设以来,上海已培育10所特色化新型高职院校,其中6所由优质中职学校调整和升格,4所为普通高职院校增设五年一贯制专业。

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通过治理体系创新,上海新型高职院校调动了相关区政府和行业委办局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实现了学科专业建设与上海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精准对接。上海新型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开展“订单班”、现代学徒制项目,并联合培养现场工程师、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以及“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以上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10所新型高职院校累计开设65个五年一贯制专业。其中,工业机器人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跨境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管理、护理等专业紧密对接上海“(2+2)+(3+6)+(4+5)”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规划。同时,消防救援技术、园林技术、城市轨道车辆技术等专业彰显新型高职院校办学与人才培养特色。由于新型高职院校的治理体系创新,紧贴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且专业特色鲜明,实现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为上海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对标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夯实治理根基

经过数年快速发展,在建立健全院校治理、对标现代大学制度体系方面,新型高职院校仍需不断夯实基础并加快推进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建设。

加快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体系。6所新型高职院校依托中职学校整合升格而来,要进一步强化依法办学、依法治校的现代大学治理理念。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应坚持系统观念,强化顶层设计的整体性与协同性。面对规章制度建设的繁重任务,要围绕教育教学一线,加快制度供给创新。加强建设配套制度以及配套的实施细则或办法,明确实施步骤、标准和责任分配,提升制度的执行力。通过构建制度体系,树牢依法治校理念,确保学校改革发展始终在规范有序的法治轨道上稳健前行。

加快完善制度生成机制。当前新型高职院校由区政府委托区教育局管理(行业办学由委办局委托组干等部门管理),但在“人财物”等关键领域,往往是根据管理部门的制度来实施,例如区教育局对于“人财物”的要求更多体现出与基础教育的适配性,与新型高职院校的实际需求往往存在一定的错位。这就需要新型高职院校主动作为,突破“上令下行”的惯性思维,积极与主管部门沟通协调争取政策支持,在合法合规基础上,争取差异化政策支持,实现制度建设的“自主权”。同时,进一步制定规范流程,建立“立法—修法—废止—解释”闭环管理制度,打造具有高职特质的治理规则体系。

规范有序筑牢改革和发展根基

上海新型高职院校如何构建现代大学制度?2021年11月,上海市教委等六部门联合发布《新型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与管理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新型高职体制机制改革意见,其应立足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对标现代大学制度体系的要求,构建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制度体系。

筑牢党建引领保障有力的制度体系。强化党建引领,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更好地运用到学校治理全过程,推进和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治理架构,推进学校治理体系现代化。党建引领为制度建设提供根本保证,能够汇聚最广泛力量和群众智慧,保证制度建设过程的科学民主。通过党组织责任传导机制,明确各基层单位的责任,形成制度建设和执行的责任链,推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治理格局。

形成职教特色实践导向的制度体系。立足服务区域、对接产业的优势,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积极探索政府、行业、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的多元治理机制,构建产业需求导向的制度供给模式。积极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实践探索,在校企共建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实训建设等方面形成标准规范。创新“双师型”教师发展制度,在教师职称评聘、企业导师招聘、教师企业实践、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攻关激励等方面,提供有效制度供给,打通校企人员双向流动通道。针对新型高职院校五年一贯制的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形成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分段式管理体系,通过一系列针对性的培养方案,打造具备鲜明职教特色、突出实践导向的新型高职院校制度体系。

构筑激发活力与强化内控协同的制度体系。一方面,突出激活新型高职院校办学活力的制度创新。主管部门要积极落实“放管服”改革,在学科专业设置、人才招聘等核心领域赋予学校充分办学自主权,并梳理管理权限界限,探索白名单制度,以确保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和制度创新方面拥有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权。另一方面,新型高职院校在制定制度时,必须在“人财物”等业务领域加强制度设计的风险防控,通过积极与主管部门对接,借鉴其他高职院校经验来构筑风险防控制度体系,为新型高职院校改革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构建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的制度体系。新型高职院校制度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从学校的发展目标出发,还要关注师生的实际需求和切身利益。针对新型高职院校的教职工和学生在权益维护、权利诉求等方面呈现出的新特征,在制度建设方面应充分尊重师生的权益和诉求。制度建设要实事求是,既要立足学校发展进程,又要彰显师生主体地位,还要逐步推进和完善学校制度体系。

涵养高职特色氛围良好的制度文化。制度文化为大学管理提供价值导向和精神支撑,将具有新型高职院校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文化融入高职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教育宣传、课程设置、校企合作、校园文化建设等多种途径,可实现师生法治素养与职业技能的协同培育,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同时,推动学校章程制度向师生行为准则转化,可为新型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提供价值引领与精神动力。

(作者为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校办主任;本文系2025年度“上海市教育法学人才培养计划”:新型高职院校制度体系建设研究〈2024JYFXR094〉、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研究院2024年职业教育重点课题:上海市新型高职院校依法治校的实践与探索〈SZ24A08〉阶段性成果)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