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智库网 > 智观 > 正文
学科交叉视角下的高校人事制度改革
2025-06-26 09:57: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张 婧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从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等方面,对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作出部署。高校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迫切需要通过人事制度改革破除传统学科壁垒,激发跨学科创新活力,构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体系。

目前,学科交叉融合推进面临传统管理模式与“项目群”协同、科研组织模式缺乏对协同创新的有效激励、学科交叉的资源配置机制需提升等多重挑战。为此,需以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重构高校治理体系,释放学科交叉的潜力。

近年来,国家围绕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在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构建创新人才科学综合分类评价体系、用人自主权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与学科交叉融合提供了制度保障和顶层指引。基于国家政策导向以及学科交叉融合推进的多重挑战,现从岗位管理创新、评价体系优化、资源配置改革三个维度,深入探讨高校推进学科交叉融合的人事制度改革路径。

创新岗位管理模式,建立灵活聘任关系

设立跨学科双聘岗位。鼓励不同学科院系或科研机构开展联合招聘,精准分析学科交叉融合的实际需求,明确跨学科岗位所需的知识结构、技能组合和实践经验,有针对性地引进具有复合型学科背景的优秀人才。突破传统院系编制限制,立足学科交叉战略布局,创新设置双聘岗位,构建“学院+实体科研机构”“学院+学院”等跨单位联合聘任机制,允许教师在保持有隶属关系的同时,在多个学科平台开展协同工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通过组建“油气+人工智能”跨学科团队,实现传统能源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显著提升了科研攻关效率。

推行柔性聘用机制。借鉴“项目制”用人模式,围绕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组建动态化跨学科团队,构建“短聘期专项攻关+长聘期稳定支持”的弹性聘用制度,吸引企业、科研院所的高端人才以兼职或客座形式参与高校研究,通过定期研讨、联合攻关、学术访问等形式参与学科交叉建设,引入不同领域的前沿知识与创新思维,促进学科深度对话与实质性合作,真正实现“不求所有,但为所用”的资源共享理念。

优化评价考核体系,激励协同创新发展

构建团队导向的评价机制。聚焦团队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团队破解系统性难题的能力为核心指标,将团队整体成果纳入教师评价体系,例如在学术评价中明确跨学科项目主持人贡献度,支持以团队产出的标志性成果(如关键技术突破、重大社会服务效益)替代传统论文指标。

设置独立职称评审通道。对从事学科交叉研究的人员实施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破除学科壁垒,强化跨领域专家评议,突破既有评价的标准束缚,化解“学科归属感弱、发展路径受限”的隐性障碍。构建多维评价指标,规避简单量化倾向,着重考察跨学科成果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上海交通大学在职称评审中创新设置“交叉贡献度”指标,涵盖跨学科课程共建、联合署名论文、专利集群转化等维度。

推行长周期考核与弹性容错机制。确立长周期的考核基准,以学科交叉科研、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标志性成果为导向,对承担高风险交叉学科研究的教师,延长考核周期,建立阶段性成果备案制,允许探索性失败,重点评估其研究方向的战略前瞻性。清华大学在脑科学与人工智能交叉领域试点“非升即走”弹性政策,有效缓解科研人员短期绩效焦虑。

创新绩效分配激励机制。对于院系层面,建立跨学科成果共享池,明确交叉研究成果共同使用,在年终绩效分配时适当放大激励系数。对于个人层面,实行“双重认定+双重分配”机制,即认可交叉成果,绩效双重分配,同时激活院系与教师双向积极性。

探索资源配置改革,支撑交叉平台建设

推动大型设备与数据资源共享。通过建立跨学科资源池,整合校内实验室、仪器设备、数据资源,构建全要素共享型科研平台,实行校级统筹管理、云端智能调度。上海交通大学成立“转化医学研究院”,集成医学、工程、信息等学科资源,推动精准医疗技术研发。

动态调整经费分配模式。设立“学科交叉专项培育基金”,聚焦跨学科平台基础设施升级、前沿探索性研究及跨院系团队协作。东南大学聚焦前沿交叉领域,通过“学科交叉青年特支计划”,首创与学科交叉青年学者沙龙的联动机制,支持原创成果产出。

协同引入社会资源。构建“高校主导—社会参与—利益共享”产学研融合生态,通过“项目制合作+机制设计+风险共担”机制创新,形成“需求牵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闭环模式。天津大学在交叉平台建设中,联合行业龙头企业设立分子化学与材料、大型建设工程安全等13个学科交叉平台,以重大任务为牵引,汇聚企业资源与高校科研力量。

学科交叉融合不仅是科技创新的必然趋势,更已成为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核心使命。通过人事制度改革的系统性突破——从岗位设置、评价机制到资源配置——高校能够打破学科藩篱,激活人才潜能,最终构建起“学科—人才—创新”三位一体的发展新格局。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政策协同,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与智力支撑。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人事处)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