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师是推动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的重要力量,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建设规模宏大的卓越工程师队伍”,为打造新时代卓越工程师队伍、加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卓越工程师精神以“爱党报国、敬业奉献”为核心内涵,始终坚持恪守职业要义、履行专业职责、彰显社会价值,在服务国家战略和民生需求中实现人生理想,展现了中国工程师的时代担当。南京理工大学秉持“为党育英才,为国铸利器”的使命,致力于将知识创造融入培养体系,强调“全要素价值引导、全方位知识传授、全链条能力培养”,助力研究生聚焦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研究真问题、进行真实践、产出真成果。
发现阶段:企业出题,开启创新之旅。科技创新的起点就是发现问题,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首重任务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包括从自然界观察、媒体报道、人际交流和文献阅读等方面发现问题。笔者通过调研分析,提出时间管理视域下的“研究生之道”,从研究生培养的角度来看,建议从点到面,而不是以面带点。这样方能在时间管理上实现效率提升,从而创新驱动科研,实现学有所成。南京理工大学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引导工程硕士和博士聚焦国家重大需求、经济主战场的实际工程问题,由企业出题、企业高校共同答题,产业(市场)阅卷,组织研究生去工程现场参观实习,提供寻找发现问题的机会。
思考阶段:深度交流,孕育创新方案。思考阶段即建构阶段,是知识创造的核心环节,要求从所获得的资源中发掘最重要的信息,进行思考、推理,然后阐明自己的观点并根据要求把知识转化成需要的形式。研究生需从资源中提取关键信息,结合已有知识,独立思考并表达观点。高校和企业通过联合学术科研项目、创新创业实践等为研究生提供表达平台。鼓励研究生从专业角度出发思考,激发其求知欲和创新潜能,进而提升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南京理工大学选拔优秀博士培养对象,通过设立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开展“萃智沙龙”和创新案例评选,有效保护和激发研究生的求知欲与创新欲。
构想阶段:创意迸发,绘制计划蓝图。构想阶段即想象阶段,借助创造性思维把获取到的新旧资源重新组合,并转化为新知识。高校在研究生培养价值引导中需要在构想阶段去拓展其思维模式,导师应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弹性空间,鼓励研究生突破对导师的路径依赖,在专业知识领域体现出自己的思维和想法。南京理工大学要求学生在真实场景中,解决真问题,锤炼真本领,学校联合企业申报省部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打造类企业级的工程师技术中心。这些资源整合优化,必然能够帮助研究生在构想阶段进行创新。
执行阶段:付诸执行,构建行动指南。执行阶段即为实施阶段,让研究生多参与工程实践,强化研究生的团队分工与协作能力,增强研究生的集体荣誉感;安排研究生面向真实企业项目场景科研,让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会冷静思考和团队协作,从而提高学生组织胜任力。南京理工大学组建了校企导师组,采用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即博士为“1+2+1”,硕士为“1+1+1”,且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进行了有效的改革。2024年,该校1个课题组入选“全国卓越工程师培养优秀校企导师组”。
实践阶段:检验方案,持续迭代更新。实践阶段旨在帮助研究生在实践中产生新知识,开展应用性、可量化的活动,从而实现知行合一。南京理工大学完善工程硕士和博士的评价标准,面向工程应用侧重评价研究生的工程技术创新创造能力,单列赛道多维评价,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理念,推动研究生培养模式从被动的知识接受向主动学习和实践探索转型,全面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个人素质。
南京理工大学通过将知识创造法融入研究生价值引导培养体系,从发现到实践的五个阶段,引导学生研究真问题、进行真实践、产出真成果,探索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体系。该体系不仅有利于培养卓越工程师,更为新时代研究生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方案。
(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4年重点立项课题“精准思政视角下高校卓越工程硕博生价值引领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