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领域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这一变革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先进技术理论,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还能够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和优质数字资源进行教学科研,能根据学生的生源结构、专业特点进行学情分析,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对此,高职院校应注重校企紧密合作常态化、强调多层次与系统性培训、搭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建设,以数字化赋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推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发展。
注重校企紧密合作常态化
高职院校应采用与企业共建共享合作模式,由院校提供场地和基础教学设施,企业提供生产设备和技术支持,派遣技术专家参与基地日常管理和教学指导,打造集教学、实训、研发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训基地;成立实训基地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实训基地的发展规划、管理制度,考核参与实践教学教师的教学成果、项目完成情况;设立专项建设资金,确保实训基地设备更新、技术升级有充足的资金保障。
学校定期选派教师前往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深入企业了解行业动态、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人才需求,研究产业与专业的逻辑关系,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专业素质和实践教学技能;企业选派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到学校参与专业课程教学,将企业实际工作案例、工作流程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实现双方优势互补。
强调多层次与系统性培训
高职院校应构建具有数字特色、全面系统的“双师”课程培训体系。针对通用教学能力和专业教学能力,分别开设数字化的“双师讲堂”和“名师名匠工作室”,提供丰富的在线学习资源和培训机会。培训涵盖从基础到高级的多层次内容。基础培训着重普及包括计算机基本操作、网络基础知识等在内的数字技术基础知识,帮助数字技术基础薄弱的教师熟练掌握日常教学工作所需的基本数字技能;高级培训重视通过开展前沿应用技术培训,鼓励教师将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于学科教育教学。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开发在线学习平台,提供视频教程、在线讲座等培训课程资源,方便教师结合自身时间与进度自主学习;邀请专家实施面授培训课程,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此过程中,引入成功的数字化实际教学案例,引导教师分析讨论如何运用数字技术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数字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场景和方法;采用模拟实践培训方式,让教师在模拟的教学环境中进行数字技术应用实践,提高教师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搭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
高职院校应组建校内数字化资源管理团队,深入各学科教研室全面梳理校内资源,将各教研室集体备课积累的课件、教案等资料电子化,依据课程体系与职业技能标准分类进行整合,搭建校内基础资源库;与企业合作,引入一线生产案例和最新行业技术资料,将其转化为教学资源,提升日常授课的实操性与时效性;搭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依托先进的搜索引擎技术,支持教师按关键词、学科分类等多元方式快速定位所需资料,保障搜索的精准性与高效性;引入资源推荐功能,借助大数据分析教师浏览、下载记录,智能推送契合其教学需求与学科发展方向的优质资源,帮助教师节省筛选时间;建立资源审核机制,邀请行业专家、资深教师多维度把关新上传资源内容的准确性、教学适用性;组建专业技术团队负责日常运维,时刻监测服务器状态,及时处理卡顿、崩溃等技术故障,确保教师随时顺畅访问。
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建设
高职院校应科学制定适应数字化转型、彰显本校特色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通过多维指标、多元主体和动态机制全面衡量“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成效,并结合区域特色和产业需求持续优化评价体系,客观评价教师的数字化能力和综合素养。教学能力方面,考察教师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创设沉浸式教学情境、开展课堂教学的能力;实践技能方面,考察教师在项目开发活动中运用数字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研成果方面,考察教师在数字化科研领域的成果;师德师风方面,考察教师在教学中的言行规范、保护学生隐私的意识。邀请企业专家评价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指导学生实习实训的效果等内容,鼓励教师利用教学反思软件等数字化工具进行自我评价。
学校应将多元评价体系纳入院校绩效考核,将“双师型”教师成果与职称晋升、绩效奖励有效挂钩,推动资源倾斜和制度保障,吸引更多优秀“双师型”人才加入学校。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了解本校教师的工作特点和社会贡献度,制定更具竞争力和公平性的奖励性绩效考核办法。对积极参与企业实践,为企业解决关键技术难题的教师,提升其绩效待遇,激发教师教育教学、企业实践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开展线上教学技能大赛、教学成果展示等数字化校园文化活动,激发教师的教学创新热情,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增强“双师型”教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有助于培养教师创新精神和大国工匠精神。
(作者单位: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本文系江苏省职业教育幼教大先生“双师型”名师工作室资助,2022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职教教学创新团队项目“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及能力形成”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