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在此背景下,构建交叉学科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适应时代发展、服务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
为响应这一时代呼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交叉学科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202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发布《关于设置“交叉学科”门类、“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和“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的通知》,首次明确设立交叉学科门类。202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了《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规范了交叉学科的设置和管理机制。2022年,教育部修订发布了《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版)》,正式将交叉学科门类下设的一级学科增至六类,并进一步细化了学科方向。这些政策文件的出台,标志着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制度框架逐步完善。
政策环境日益完善,但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却面临多重挑战。一方面,传统学科的壁垒依旧存在,许多高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中难以迅速打破学科界限。另一方面,师资力量不足成为制约交叉学科教育发展的瓶颈。与此同时,实践平台资源匮乏等问题也同样限制了交叉学科教育的深入发展。针对这些挑战,高校需要在创新课程体系、师资建设、多方协作以及营造氛围等方面综合发力。
创新课程体系,实现学科间的深度融合
交叉学科的本质决定了其人才培养需要打破传统学科的界限,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机整合。当前,许多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依然以传统学科为主,缺乏跨学科的课程设计,导致学生在知识体系上存在局限,难以应对复杂的问题。因此,为培养具备跨学科创新能力的人才,高校必须推进课程改革,构建覆盖多学科领域的系统性课程体系。
首先,交叉学科的课程应体现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高校在设计课程时,要避免将各学科内容进行机械地拼接,要注重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融汇,即通过建立知识框架,帮助学生理解各学科之间的关联性。例如,在柔性电子学领域,涉及物理、化学、材料科学、电子工程等多个学科,课程设计应注重将这些学科知识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多角度理解柔性电子技术的原理及应用。其次,课程教材编写在内容更新上,应与最新的科研成果保持同步。比如,定期组织行业专家和一线科研人员参与教材编写,确保课程内容的前瞻性与实用性。此外,高校应探索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通过设置选修课、专题研究课题等方式,给予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鼓励他们根据自身的兴趣和未来的职业发展需求,主动学习并进行跨学科的研究。最后,学校还应推动多学科的合作项目和科研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
加强师资建设,培育交叉学科发展的中坚力量
交叉学科的发展离不开一支具有广泛学术视野和多学科背景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更是学科交叉与融合的推动者。可以说,师资队伍建设是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师大多仍是以单一学科背景为主,缺乏跨学科的教学与科研能力。因此,高校在引进和培养教师时,需要更加注重教师的学科多样性和跨学科科研经验。通过建立跨学科研究平台、设立跨学科科研项目,鼓励不同学科的教师进行合作,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跨学科教学与科研能力。
同时,高校应加强教师团队的协作,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推动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上的深入合作。比如,设立专项研究基金,支持教师参与跨学科科研项目,促进不同学科教师的协同创新。通过多学科融合,教师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还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科研指导。
力推多方协作,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
当前,交叉学科发展普遍面临着科研和教学资源支持不足等现实问题。因此,高校应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搭建跨学科研究平台。高校可建立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这样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而且还能够增强交叉学科的科研实力。比如,在柔性电子领域,高校可以通过与相关企业共建实验室和研发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直接接触到产业前沿问题,提升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政府部门一方面可通过设立专项科研基金、人才培养计划等方式,支持交叉学科的科研和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可推动与属地高校合作,推动区域内的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营造学术氛围,促进创新人才全面发展
学术氛围是交叉学科教育的重要环境因素。高校应努力构建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鼓励师生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敢于挑战传统观念。可举办跨学科讲座、研讨会等活动,促进不同学科之间进行交流与碰撞;建立跨学科学生社团、兴趣小组等组织,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全球化和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必然趋势。高校应紧紧围绕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积极推动改革,打造出一套完善的交叉学科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与跨学科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为我国科技创新与社会进步注入新动能。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柔性电子〈未来技术〉学院;本文系南京工业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SZ20240336〉,南京工业大学教改立项项目〈20230199〉,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20SJA021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