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高校应着力提升网络舆情治理能力
2024-12-09 10:00: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王晓红

近年来,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呈现易发高发态势。各类新媒体在高校舆情生成与传播过程中,起着加速器、放大镜的作用,使舆情发酵态势愈演愈烈。新媒体时代,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传播格局下,在以“秒”计的网络传播速度面前,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领域和前沿阵地,高校必须直面网络舆情工作带来的冲击和挑战,把做好网络舆情治理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从而提高网络舆情治理能力,牢牢掌握舆论场主动权和主导权。

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引领

高校做好网络舆情应对工作,要充分了解网络在师德师风中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一是要重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纵观近几年来涉高校负面舆情,很大一部分是由师德失范引发的。高校要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要务,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坚持筑牢底线和高位引领并行,推进教师思想政治建设、师德师风建设和业务能力建设有机统一、相互融合,并教育引导教师弘扬教育家精神,守住师德身正根基。二是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应根据时代变化和学生特点,通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互构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将网络法治、网络道德、网络素养教育融入日常学习教育中,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牢网络安全与法治意识,提升网络信息真伪甄别力、网络信息评价自控力以及正向网络意见表达力,积极传播正能量。三是要强化意识形态教育。加大面向全员的宣传教育力度,引导干部教师摒弃“重业务、轻意识形态工作”的思想,提升对做好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治理重要性、紧迫性的认知。

进一步建强网络舆论阵地

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在给舆情治理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高校做好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新闻宣传工作等提供了新渠道。一是要加强新媒体建设和运用。高校要强化新舆论格局下的阵地意识,顺时应势建强学校“两微一端”、抖音等新媒体阵地,强化内容建设,结合师生需求点和关注点,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打造兼具主流价值、创新活力、校园特色的新媒体产品,提升正面宣传质量和水平。二是要强化新媒体运营管理。针对高校新媒体“重开通轻管理、重数量轻质量、重流量轻效果”现象,进一步规范官方新媒体的设立审批,严格审核把关内容,及时归集整合关注度、利用率低的账号,注销清理“僵尸”“休眠”账号,集中力量做优做强主账号。同时要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师生管好用好个人自媒体。三是要推进校园媒体融合发展。结合实际打造融媒体中心,促进校内传统媒体和各类新媒体平台的融合发展,实现从“相加”到“相融”的格局性转变,更好发挥新媒体对师生的思想引领作用。

进一步健全舆情治理制度机制

舆情应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健全的管理制度和高效的工作机制。客观地说,高校在网络舆情治理制度机制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对照新媒体的新形势新要求,还存在一定的短板。一是要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制度是管理的基石。高校应直面新媒体发展趋势,针对高校舆情管理制度存在的缺失、滞后、分工不细、责任不明等问题,及时开展校内涉网络舆情管理制度“废改立释”工作,为舆情应对处置提供更为健全的制度遵循。二是要不断优化工作机制。要将舆情治理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方面,构建党委总体负责、党委宣传部门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及院系参与的工作机制。实际中,落实舆情应对处置工作依然被认为主要是宣传部门的事,面对突发舆情,很多时候只有宣传部门“唱独角戏”,难以形成工作合力。针对当前网络舆情频发的严峻形势,高校应成立网络舆情工作专门领导机构及工作专班,优化工作流程、细化职责分工,健全统一指挥、协同配合、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同时,要主动加强与上级及属地宣传、网信、公安等部门的联系,互通信息、会商研判,变“单打独斗”为“协同作战”,形成网络舆情治理合力。

进一步提升网络舆情治理能力

新媒体时代,高校应对网络舆情要见微知著、抓早抓小,做到处之有方、防之有效。一是要畅通师生诉求表达渠道。要想处置舆情、先要做好事情。高校应健全与师生对话机制,及时回应相关诉求意见,积极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做好源头防控。二是要强化舆情预警和研判。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引进专业化监测系统,抓实网络舆情常态化监测,及时预警。三是要认真开展舆情风险分析研判。坚决摒弃应付、交差等做法,深入基层调研,摸清风险底数,研判事态走向,制定应急预案。四是要快速反应强效处置。舆情“降温”速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应对处置效率。当前,一些高校面对突发负面舆论不敢发声、不会发声,错失危机化解最佳时机,有些高校甚至采用“封堵删”等老方式,导致负面舆论肆意蔓延。在舆情初发之时,高校应及时响应、快速介入,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用最快的速度发出客观信息和权威声音,力争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五是要加强舆情治理研究。发挥高校人才和理论研究优势,积极探究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治理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有效防范化解网络舆情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六是要积极寻求法律保护。对于集纳负面信息、翻炒旧闻旧事、制作发布谣言、蹭炒高校热点事件等造成恶劣影响的新媒体,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进一步锻造本领高强工作队伍

当前,高校基本建立了网络舆情工作专兼职工作队伍。但面对新媒体舆论场,工作队伍在网络传播规律把握、主流意识形态引导、热点敏感问题回应、突发事件舆情处置等方面,表现出能力不足。高校应主动顺应时代要求,加强素质能力培训培养,打造本领过硬的专业化队伍。一是要提升领导干部数字素养与技能。紧抓“关键少数”,加大互联网思维和信息化能力培训力度,让各级领导干部学网懂网用网,提升“数治”思维和数字化时代履职能力。二是要建强专业工作队伍。高校应加强网络舆情工作队伍建设,进一步构建由思政工作者、专家教授以及其他专业人才组成的工作专班,强化专业知识、媒介素养、方法技巧培训,提高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对网络舆情的应对能力,提升复杂舆情治理水平。三是建好网络评论员队伍,增强在新媒体舆论场中抢占话语权的本领。四是要定期开展实战演练。模拟突发舆情事件处置场景,对舆情监测、研判、处置、发布等进行全方位演练,练就关键时刻“挡乱拳”“应万变”的过硬本领。

(作者单位: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意识形态风险防范视角下高校网络舆情应对及引导策略研究”〈项目批准号:2023SJSZ0356〉研究成果)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