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盘活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
2024-10-24 09:40: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孟荣芳

人口乃一国之基,老龄社会治理是“国之大者”。银发经济是向老年人提供产品或服务,以及为老龄阶段做准备等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和,涉及面广、产业链长、业态多元、潜力巨大。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202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的重大任务。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强化老龄福祉与社会发展的正向促进作用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既利当前又惠长远。

历史逻辑:从老龄问题到老龄文明。老龄化是现代化的伴生物,是我国现代化征程中需要面对的重要议题。历史根源:社会发展推动老龄化从问题视角转向文明视角。国家发展是老龄福祉的重要保障,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历史时期,有能力推动老龄文明发展。历史动因:积极有效应对老龄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答题。作为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如何实现老龄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如何因势利导实现现代化强国目标及如何以中国方案推动全球老龄国家治理,成为新的历史阶段重大议题。银发经济既保障老年福祉,又关切国家发展,是“十四五”时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与现代化建设的双重考量。历史主线: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改革开放的原动力、出发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践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中国方案”,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效,更好满足广大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历史条件:我国老龄事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进展。初步确立了多支柱多层次养老保障制度,养老服务更加体系化、制度化,为银发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价值意蕴:老龄化的生产者面向。“老年是人的生命的重要阶段,是仍然可以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重要人生阶段。”老年阶段是个体差异性最大的时期,虽然部分老年人面临疾病、贫困等挑战,但仍有部分老年人保持较高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如何看待老龄化现象:老龄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果实。银发经济重在挖掘老年阶段的价值,将老龄福祉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共进。如何看待人的老龄化: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人的老龄化并不能简单等同于“包袱”。如何看待老龄社会:老龄社会是现代化进程的必经阶段。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与现代化进程在时空上高度重合,发展银发经济既要面对老龄社会带来的挑战,更要在压力中寻找生机。如何看待老龄文化:推动实现代际文化协调共生。银发经济关注备老经济与未老经济,倡导推动“老龄文化”与“年轻文化”的弥合与共助。

实现路径:强化“服务—产品—产业”联动效应。我国老年群体数量庞大,老年用品与服务需求巨大,银发经济发展空间十分广阔。不断提升养老服务水平。现阶段,做好养老服务、发展好养老事业仍然是我国老龄工作的基础。银发经济强调在“拓展居家助老服务”“优化老年健康服务”等急难愁盼的民生需求方面持续优化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总效能。同时要避免“养老事业就等于政府兜底”单一思维,在做好事业基础上,把事业与产业充分结合起来,推动“政府、市场、社会”等多主体参与。扩大养老产品供给。产品发展是银发经济需要重点提升的内容板块,既是养老事业的支撑,也是养老产业的主要内容。在设计方面,需充分了解老年人需求及不同性别差异性,扩展不同年龄与性别研发人员参与到产品设计中。在生产环节,重视老年人的基本需求与高层次需求相结合,避免陷入“唯技术论”思维定式,充分考虑应用场景,协调人工护理与技术协助之间的关系。在销售环节,构建连通上下游产业链的中介组织,针对生产到上市销售的关键环节、卡点、堵点进行治理,将坚持制度规定与特定问题具体分析结合起来,优先疏通产品销售“中梗阻”。目前江苏省养老产品生产供给以老年用品、康复辅助器具、智慧健康养老最为突出。大力推动养老产业发展。我国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区域,规划布局10个左右高水平银发经济产业园区;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各类开发区、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等平台,推进银发经济领域跨区域、国际性合作。目前国内已经有部分地区如陕西省、粤港澳大湾区等提出重点打造银发经济产业园。江苏省银发经济市场容量在国内领先,正在推动落实相关产业园区建设。南京市目前建有医疗器械产业园初具规模,形成了以高值耗材、体外诊断、康复医疗器械为主的研发、生产、销售产业体系,栖霞区高端养老服务业集聚,有力带动并提升了行业服务水平。产业园区建设可以发挥经济要素的集聚效应,提高运行效率,发挥带动示范作用,是银发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从历史进程而言,以银发经济为代表的老龄文明是现代化进程催生的新文明形态,启发我们以更加全面、客观、积极的视角重新审视老龄化,进一步调整并适应人口结构新常态,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将老龄福祉与为老经济融入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中,推动国家发展与人民福祉同频共振。

(作者为中共南京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副教授、南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本文系202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普惠养老视域下超大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整合模式创新研究”〈项目号:22BSH111〉研究成果)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