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构建“双融合、双促进”的新型育人模式
2024-04-26 09:58: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赵曼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党建工作与课程思政是实现这一根本任务的关键路径。随着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的逐步深入,党建工作在育人实践中的引领作用日益突出,成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支撑。协同育人视域下,高校党建工作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是提升教育质量、强化育人效果的现实途径,在培养应发展之所急、解国家之所需的新时代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政工作思想同源、目标同向、实践同构。从理论内涵出发,高校党建与课程思政建设都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得以发展。尽管二者分属不同体系,但依然具有相同的思想根据,为实现协同育人视域下的融合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从目标导向出发,高校党建与课程思政建设都服务于新时代高质量人才培养工作。其中,高校党建为课程思政提供管理与组织规范,引领课程思政建设的正确方向;课程思政建设为高校党建工作提供教育教学层面的实践补充,在二者的优势互补中助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由此可见,协同育人视域下,高校党建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具有必要性、重要性与可行性,需要高校积极探索党建工作与课程思政“双融合、双促进”的新型育人模式。

以机制为引领,铸牢党建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协同育人观念

从育人角度出发,高校党建与课程思政融合是协同育人理念的实践证明,这对高校管理者和各类育人主体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发展要求。回顾以往的教育实践,高校党建与课程思政之间往往存在一段距离,二者的育人成效难以形成合力。因此,高校应在协同育人思想引领下,制定专业的领导机制,以实现高校党建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

完善顶层设计。协同育人视域下,高校党建与课程思政同为育人手段,应在这一共同目标指引下,结合党建工作与课程思政建设现状,形成对二者融合的全面认知。具体而言,需要坚持党委统一领导,明确责任划分,着力把好方向盘。为最大程度实现协同育人,应考虑到党建工作的特殊性,明确党委统一领导,强化政治示范,以“党建引领、党员带头”模式扎实推进二者融合工作。通过建立以党委书记为核心的统一领导机制,强化校、院各级党委之间的共建联动机制。从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把握学校特色、学生发展情况等现实条件,探索制定可落实的高校党建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的目标体系,提升高校党建工作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实效性。

健全激励制度。协同育人视域下,高校党建工作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建设工程。为实现二者融合育人的可持续发展,应将其动态发展情况纳入教育主体评价体系中,将协同育人效果与主体职称晋升、评奖评优等挂钩,以此激发不同教育主体参与融合发展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需要做好动态评价与反馈工作,对于积极推动党建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作的教育主体给予奖励,打造良好的协同育人格局。

以资源为抓手,挖掘党建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协同育人要素

协同育人视域下,高校党建与课程思政之间在目标、内涵、实现路径等方面,具有互融互通的显著优势。就育人资源而言,以党史党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为主要内容的高校党建中,存在大量可挖掘的“课程思政”元素。将其融入具体学科中,有助于进一步丰富育人实践。因此,高校应坚持协同育人思想,通过多种途径实现高校党建与课程思政之间资源的互通互嵌,促进二者在育人实践中同频共振、相得益彰,实现协同育人目标。

以课程教学为抓手,厘清高校党建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内在关联。党史是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优质教育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价值。协同育人视域下,高校应以此为切入点,将党建资源转化为可以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真正在课程教学实践中实现党建与课程思政的融合育人。同时,鼓励各学科教师在课程目标指引下,结合教学实际与学生认知水平,找准可有效融入的党建资源。在此基础上,采用任务驱动、情境教学等方式,进一步拉近学生与高校党建的距离,将党建资源转化为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实现二者的融合发展。

以实践活动为辅助,深化高校党建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发展。新时期,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学科教学中,还应在学生生活实际中以多种形式潜移默化地开展。因此,协同育人视域下,除重视高校党建与课程思政在理论层面的融合发展外,应关注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层面。例如,结合主题党日活动将高校党建与课程思政相融合。为适应学生不断更新发展的学习新需求,应创新性地采取走访红色基地、讲述红色故事、组织志愿服务活动等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在实践中促进高校党建与课程思政的融合育人。

以教师为动力,凝聚党建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协同育人力量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高校党建对于教育实践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从本质出发,高校党建工作与课程思政建设分属不同体系,在实践层面具有独立性。因此,协同育人视域下,要想实现高校党建工作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需要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进而在各类育人主体的深度协作下实现高效融合。

优化育人队伍结构。高校党建与课程思政融合过程中,所涉及的多类育人主体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对此,高校需要基于协同育人的宏观理念,组建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育人队伍,为融合育人提供强劲的内在发展动力。从党建层面出发,相关管理者应切实参与到课程思政实践过程中;从课程思政建设层面出发,加强对思政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等育人主体的培训。在此基础上,高校应明晰党建工作与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体责任,塑造一支由党支部书记为总负责人、思政教师提供理论引导、专业课教师统筹学科建设、辅导员发挥保障作用的育人队伍,在“乐为、敢为、有为”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提高育人队伍素养。协同育人视域下,高校党建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发展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对育人主体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应加大日常培训力度,以激发主体涵养精神、提升主体思想觉悟,进而保障课程思政方向不偏且行稳致远。高校党建工作负责人应带头开展协同育人培训工程,从党员干部中选拔出教学水平高、政治觉悟强的教师作为引领骨干。通过开设课程思政专题培训项目,引导党建工作者认识到,学生思想政治发展情况是开展党建工作的参考依据;引导各学科教师认识到党建工作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引导力量,激发各学科教师参与培训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提升育人队伍整体素养。

(作者为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本文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在不同专业中的特色实践模块创建与运用”〈项目编号:XJ2022GY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