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考察江苏时,亲自为江苏擘画了“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的宏伟蓝图;2023年考察江苏时,要求江苏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强富美高”明确了江苏现代化建设的目标、重点与路径,为江苏发展提供了“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战略指引和顶层设计。“十四五”时期,江苏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勇挑大梁,走在前列,推进“强富美高”蓝图从“大写意”落为“工笔画”,奋力绘就气象万千的“强富美高”新江苏美丽画卷。
锚定“强富美高”打造现代化标杆
“为全国发展探路”,是党中央对江苏的一贯要求。其内在逻辑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内部差异性大的后发大国,有必要也有条件让一些发展靠前的区域率先开展前沿性“试验”与“试错”,在没有路的地方蹚出一条新路,在没有先例的领域率先做出成功案例,以区域性改革创新实践为全国发展积累经验、提供示范。江苏作为经济大省、科教大省、开放前沿和区域发展相对均衡的省域,在产业发展、改革创新、生态建设、社会治理、人文经济等领域承担着推进探索探路、打造示范标杆的重要使命。“强富美高”所刻画的经济发展“更高能级”、人民生活“更高水平”、生态环境“更高质态”和社会文明“更高程度”,从质的规定性上明确了江苏发展的高定位,与党中央对江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的要求一脉相承。
“十四五”期间,江苏在经济发展领域突出“强”的导向,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现代产业竞争力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功能强”不断发力,打造具有强劲驱动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新高地、构建新型生产关系的先行地,全省经济以新提质、以质带量、综合竞争力持续攀高的态势基本形成;在人民生活领域突出“富”的导向,坚持民生优先,在推进创业创富、做大财富蛋糕的基础上,积极推动人民生活水平同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升,南北区域间发展更均衡,居民“钱袋子”更厚实,城乡居民的收入比从2020年的2.19∶1收窄至今年上半年的1.98:1,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已起势;在生态环境领域突出“美”的导向,坚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生态环境实现从严重透支到明显好转,在人口与经济高密度、资源环境紧约束条件下,正在探索一条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在社会文明领域突出“高”的导向,加强社会治理与社会建设,奋力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省,“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标识更加鲜明。
经济“由大转强”迈出跨越式步伐
经济体量规模稳步攀高。江苏经济在“十三五”末突破10万亿元大关之后,传统增长模式、增长路径难以为继,亟需加速转向高质量发展轨道。在此背景下,江苏经济新的增长点主要依靠体现质量效益、核心竞争力的新动力来实现,由此经济体量规模的“含创量”“含新量”更多。江苏守住实体经济基本盘,积极开拓新增长点,始终保持发展定力,在外部冲击下展现出强大韧性和反弹力,“十四五”以来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连跨3个万亿元台阶,2024年达13.7万亿元,增量位居全国首位。13个设区市全部跻身全国百强,全省人均GDP超16万元、连续16年居全国各省区首位,成为全国宏观经济值得信赖、可以依赖的重要压舱石。
区域创新能力实现跃升。健全区域创新生态,增强区域创新能力,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创新动能,是江苏经济实现“由大转强”的根本路径。江苏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大力培育战略科技力量,全省获批牵头建设44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36%,处于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偏上水平;打造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试验田”,推进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探索高新区和高校“双高协同”创新发展,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区域创新能力升至全国第二,且与榜首差距缩小。
现代化产业体系快速进化。江苏产业门类齐全,制造优势突出,实现经济“由大转强”,最鲜明的标识是建成高能级、强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江苏以制造强省建设为统领,启动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专项行动,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14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入选“国家队”,数量居全国第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连续5年全国第一;深入推进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连续10年全国第一;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突破50%,从2020年的46.5%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51.8%,表明高新技术产业正从全省经济增长的生力军、新动力跃升为挑起大梁的主力军、主引擎。
百姓“创富享富”取得显著性进展
就业优先稳住收入源头。就业是民生之基,是群众获得收入的主渠道。2024年,江苏全省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为57.9%,比2020年提升1.1个百分点,就业增收对实现“百姓富”的重要性持续增强。江苏深入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加快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支持发展灵活就业;支持各类经营主体稳岗扩岗,用好用足稳岗返还、社保费减免、资金补贴、担保贷款等政策工具,2024年推动240多亿元稳岗资金和就业补贴直达惠企、精准到人;“十四五”期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年均超过130万人,总量占全国1/10以上。
鼓励创业拓宽致富渠道。创业是积极的就业,是扩大就业容量、发挥就业倍增效应的有效途径,是拓宽“百姓富”的重要方式。江苏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涵养创业源头活水,2023年成为全国首个在册个体工商户突破千万户省份,2024年全省民营经济主体超1400万;把鼓励创业与推动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实施重点群体创业推进行动,推动科技人员、大学毕业生、留学回国重点群体开展高质量创业;“创业江苏”科技创业大赛成为重要品牌,江苏在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的获奖数量连续六年位居全国第一。
健全保障兜牢民生底线。推进“百姓富”,不仅要在“富”的高水平、高品质上下功夫,也要在“富”的共享性、兜底性上下功夫。江苏坚决守住兜牢民生底线,实施“数据找人”社保扩面专项行动,2024年末全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5%;全省城乡低保平均保障标准为873元/人·月,比2020年增加102元/人·月;建立以低保、特困供养制度为基础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对18.3万城乡特困老年人应养尽养;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实现13个设区市全覆盖,参保人数超6344万人,居全国首位。
环境“全域向美”迎来历史性巨变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在较长时期内,江苏面临产业结构偏重、煤炭消耗总量偏多、单位国土面积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偏高的特殊省情。“十四五”以来,江苏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协同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全省环境空气PM2.5年均浓度、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率实现同比“双改善”;地表水国考断面连续3年达到优级水质,长江干流江苏段水质连续7年保持Ⅱ类,太湖达到国家良好湖泊水平;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连续5年在国家治污攻坚成效考核中获得优秀等级,公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连续6年保持在90%以上。
绿色低碳转型全面推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是解决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江苏推进传统产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每年实施一批绿色低碳改造项目;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2024年万元GDP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23.9%;5个地方和园区开展国家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可再生能源累计装机达9118万千瓦、首次超过煤电装机量;全省累计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443家、绿色工业园区51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80家,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列。
低碳生活方式逐步形成。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实现“环境美”的必由之路。江苏深入开展美丽江苏建设全民行动,推进绿色快递、绿色交通、绿色消费等领域高质量发展,积极倡导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的生活方式,全民生态文明意识不断增强;鼓励企业引入先进绿色生产理念和管理模式,拓展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覆盖范围;健全江苏特色环保信用评价机制,推进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95%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绿色消费成为首选,2024年末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269.1万辆,位居全国前列。
社会“向上向善”展现新文明风尚
强化主流价值引领。提升社会文明程度,要发挥主流价值的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持续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丰润道德滋养。江苏把强化理论武装摆在首要位置,坚持不懈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统筹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全省共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2.2万家,实践点3万多家,全国文明城市37个;举办“道德的力量”巡演,用歌舞再现模范事迹,用戏曲演绎动人故事,用情景讲述传递精神力量,产生积极社会影响。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基础性支撑。江苏顺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率先建成“省有四馆、市有三馆、县有两馆、乡有一站、村有一室”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城市社区“15分钟文化圈”、乡村“十里文化圈”;健全文艺创作生产“五全”工作机制,推动文艺园地百花齐放,文艺创作硕果盈枝;全省规上文化企业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文化产业增加值连续多年稳居全国前列;打造江苏“读城”行动、“非遗生活荟”等特色品牌,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苏超”点燃群众热情、激荡城市荣耀,贡献了一场人文与经济相互赋能、文体旅商一体融合的精神盛宴。
筑牢基层善治根基。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江苏围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积极开展实践探索,形成了农村党建“马庄经验”、城市党建“仙林经验”、非公党建“红豆经验”等一批典型案例;常态化落实“四下基层”制度,排查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形成排查发现、任务分办、协同处置、结果反馈的矛盾纠纷闭环处置模式,着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进一步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探索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契合江苏实际、满足群众需要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子。
“十四五”征程豪迈,“强富美高”新江苏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走在前列、展现新姿。“十五五”新征程即将开启,江苏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坚定信心、保持定力,乘势而上、接续推进“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必将谱写江苏现代化建设璀璨新篇,为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校长,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研究基地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