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长三角三省一市大事多,交流频繁,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成果多。
江苏部署自贸区建设聚焦4个关键词
22日,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贸区建设系列重要论述,讨论审议有关文件,研究部署全省自贸区建设工作。
“北京西路瞭望”(微信号:xhrbbjxllw)为您梳理江苏自贸区建设的4个关键词——
勇于创新:以解放思想为引领、制度创新为核心、市场需求为导向、解决实际问题为着力点,在国家顶层设计框架内,在守住稳定、安全、生态、廉政四条底线的前提下,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在理念、思路、机制、方法等各方面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充分展现自贸区建设的探索性创新性引领性。
彰显特色:用全球视野探索自贸区建设的特色路径。围绕中央提出的打造“开放型经济发展先行区、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南京要发挥好自贸区与国家级新区的叠加优势,苏州要发挥好中新合作的独特优势,连云港要发挥好“一带一路”的开放门户优势,形成各扬所长、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
系统集成:研究、学习借鉴先行自贸区的成功经验,抓紧推出集成创新具体清单,进行“集大成”式的复制推广,努力做到更全面、更彻底、更高标准、更好效果。
协同高效:统筹考虑自贸区与综保区、海关特殊监管区等周边平台载体的规划衔接和功能整合,促进功能外溢,实现联动发展、一体推进。
安徽党政代表团考察沪苏浙
22日至24日,由安徽省委书记、省长率领的安徽省党政代表团,以“全面学习对接沪苏浙,携手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为主题,赴沪苏浙开展学习考察和高质量对接合作。考察期间,安徽省党政代表团与沪苏浙党政领导举行高规格座谈和全方位交流。
25日下午,安徽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情况通报会,通报此次考察的主要情况。
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开放合作、生态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长三角四省市各具优势、各有特色。安徽党政代表团的出访,既是表明安徽积极主动在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更为长三角三省一市在强化共识方面提供了一个良好机遇。
在与安徽“人缘相亲”“文化相通”的上海,沪皖双方表示将加强创新共建、深化“两心共创”,加强协调共进、深化产业协作,加强绿色共保、深化污染防治,加强开放共赢、深化互联互通,加强民生共享、深化服务便利,在各领域互动合作中深化对接,以项目化带动一体化。
在“人缘相亲、地缘相近”,是“好兄弟”“一家人”的江苏,苏皖双方表示两省交流合作驶入“快车道”,取得从零散到批量、从局部到系统的成果。推动苏皖进一步合作,要抓基础性关键性环节,出制度性系统性成果,做开创性引领性谋划。坚持各扬所长、互动合作,突出高层次、深化创新共建,突出高起点、深化协调共进,突出高标准、深化绿色共保,突出高水平、深化开放共赢,突出高品质、深化民生共享。
在“山水相依、人缘相亲,经贸合作和人员往来频繁”的浙江,浙皖双方表示将在新时代深化各领域的交流对接,在创新共建、协调共进、绿色共保、开放共赢、民生共享上加强深度合作,特别是深化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深化科技产业一体化协作、深化重大设施一体化对接、深化生态旅游一体化合作。
“北京西路瞭望”(微信号:xhrbbjxllw)梳理发现,这场学习考察成果颇丰。聚焦国家规划纲要确定的重大事项,共同做好长三角“1+3>4”这篇文章,安徽省党政代表团与沪苏浙签署15项会谈纪要和合作协议;带动市县、开发区、企业与沪苏浙加快合作,达成约118个合作事项。
创新共建
支持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四城同创”推动产业和技术创新;加快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优化,推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等科技资源合理流动与开放共享。
产业协作
签署杭州市与合肥市、上海徐汇区与阜阳市战略合作协议;建设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与沪苏浙共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和联盟;打造长三角高水平创新产业活动品牌。
环境保护
以皖南—浙西—浙南山区为重点,共筑长三角绿色生态屏障;实施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第三轮试点;开展长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试点;深入联动实施大气、水、土壤环境治理。
交通运输
签署上海机场与安徽民航机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强化宁波舟山港与芜湖港、马鞍山港、郑蒲港等沿江港口合作,推进区域港航一体化;加快推进省际轨道交通合作项目。
民生服务
推进文化旅游、健康养老、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共建共享。签署“名城名镇名村名山名湖名园名馆”国际精品线路框架协议等一批合作协议;加快跨区域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逐步扩大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覆盖范围。
从最有共识的领域、最需要突破的任务、最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事项入手,长三角三省一市正深化对接,通过项目带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必将在“快车道”上稳步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