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持续发力“精准脱贫”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2017-10-31 14:04:00  来源:沿海发展智库  作者:万良杰

  10月1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所作的报告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做到脱真贫、真脱贫。这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贫困人口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从当前我国脱贫成效看,无论是东部相对贫困人口还是中西部绝对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全国每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都超过1000万人,累计脱贫5564万人;贫困发生率持续下降,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底的10.2%下降到2016年底的4.5%,下降5.7个百分点;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持续提高,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教育文化医疗水平明显提高。随着精准扶贫不断推进,剩余贫困人口还有4300多万,主要分布在自然环境具有一定特色但生产、生活条件比较差,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缺资金、技术、劳动力且自我发展能力弱,属于贫困程度较深的地区。后续减贫成本更高,脱贫难度更大。这也是党中央一直所讲的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要求。越是艰巨的任务,越要讲究科学施策、有效应对,要在“精准”上下功夫。坚持扶持对象精准、项目精准、资金精准、措施精准,尊重群众意愿,对症下药,就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也会赢得贫困人口的真心点赞。

  我国扶贫模式主要是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社会团体为主导,按现有扶贫模式与速度,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脱贫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赋予我们必须坚持实干兴邦,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去完成新目标。江苏省部分地区贫困人口更多属于相对贫困,但农村贫困人口还存在脆弱性,因病、因灾等因素导致返贫率还很高,缺少资金、技术、项目及丧失劳动力的贫困人员还占有一定比例,家庭抵御重大风险能力还比较弱,农村实体经济与产业发展水平比较低,其创造的社会财富还不能满足群众公共服务需要。为了保证贫困人口脱贫效果的长效性,需要创新扶贫机制,真正形成“三位一体”大扶贫模式。

  一、进一步明确各方在精准脱贫工作职责

  1、地方政府方面。(1)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落实中央扶贫脱贫政策与要求,建设良好的扶贫环境,开展扶贫的整体规划,实现地方政府的脱贫任务;(2)根据精准脱贫目标要求,动态调整地方政府、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村两委的工作内容、方法与措施;协调土地、农工、农业、扶贫、财政和乡镇政府等部门关系,发展贫困地区的公共事业;吸引企业和贫困人口积极参与,推动贫困户有效脱贫,实现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3)以村两委提供的基层贫困信息与地方特色资源,帮助企业家选项目,通过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有效地将地区资源比较优势转化为特色经济优势,最后形成经济比较优势;通过引进外地企业或鼓励支持本地企业参与脱贫产业,整合和链接生产要素,形成农工贸、供产销一体化的经营体系,并带动本地产业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发展;(4)根据脱贫任务要求,扶持企业并定期考核其履行职责情况;对于产业扶贫项目的运行、资金使用情况与流向等进行严格监管与评估,杜绝扶贫活动过程中腐败现象;帮助村组建立优质资产,并通过对优质资产的分红增加帮扶贫困对象可持续收入。(5)关心爱护扶贫脱贫一线的基层干部,选拔使用各方面素质好、条件好的后备干部。

  2、参与扶贫企业方面。(1)根据地方政府确定的脱贫目标、脱贫时间要求及贫困人口的现状,充分利用国家给予各种政策包括专项资金、贴息贷款、税收优惠等以及多渠道募集的扶贫经费,以实体经济活动取得最佳的扶贫效益,并协助地方政府完成上级下达脱贫任务;(2)以贫困人员脱贫意愿,最大限度引导贫困人口积极参与脱贫,促进贫困人员增强收入增加贫困人口的利益;(3)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和其具备市场、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提升当地经济实体和产业发展水平;给予对贫困人员指导与帮助,切实解决贫困人口发展产业经常遇到的市场、资金、技术方面的问题,加强对扶贫产业风险的预警和规避,降低产业扶贫风险。(4)采用“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基地+村委会+农户”等多种形式,增加贫困人员收入,夯实经济发展基础。

  3、贫困人员方面。(1)通过政府、企业组织的文化素质、科技技能、市场经营风险意识等综合素质培训,转变“等靠要”思想,获得脱贫致富的技术手段,增强自我发展能力;(2)发挥农户的监督和反馈作用,促进地方政府不断完善精准扶贫技术手段、帮扶方式、帮扶路径、工作流程、基本原则、工作机制、政策保障,真正实现贫困户获益;(3)积极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通过土地出租的租金、分红、劳动付出的薪金、产业收入等增加自身合法收入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创新扶贫工作机制

  1、构建参与脱贫长效机制。把参与脱贫企业与贫困村、贫困人员之间形成具有资源共享或者有互补关系,形成利益共同体并构建多主体、多要素参与的长效机制。此外,在企业与贫困人员之间建立成熟的利益分享机制。

  2、多方协同机制。把政府、企业、村两委、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以及贫困户组成命运共同体。基层组织与政府通过瞄准机制或者是“扶贫阳光”平台,在一段时间内把有脱贫意愿的贫困人员的需求进行适当分类如技术、资金、市场销售等,然后与企业开展对接活动,开展针对性提供帮助或服务。政府、企业要对贫困人员从初始的资金、实用技术掌握以及公民精神培育和思想观念转变者需要动态调整,要通过互联网技术及时组织、传播和发布扶贫相关信息、帮扶单位责任人等扶贫利益相关者内容。要相应地加强对扶贫产业风险的预警,规避和降低产业扶贫风险。

  3、监督(反馈)机制。政府部门建立“阳光扶贫”平台,按照“制度化+信息化+公开化”要求,把企业参与扶贫活动的内容过程、脱贫计划进展、帮扶措施落实和组织保障、帮扶工作成效录入管理系统,随时接受政府及贫困人员的跟踪监测。当企业在扶贫脱贫活动中作出贡献时,政府除了通常在土地、用工、人才、财政等政策优惠外,更从正能量角度积极宣传企业扶贫事迹与成效,激励贫困人员脱贫致富的欲望,也为其他企业参与扶贫提供参考与学习榜样。当没有完成脱贫任务或扶贫脱贫效果不佳时,政府部门也要依据相关规定与政策,形成退出机制或者与企业一起探讨谋划,共同完成脱贫任务。同样,对于贫困户,其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达到认定标准以上者,则取消贫困户资格,不再享受贫困户的各项待遇,以便让企业扶贫有限资源发挥更大效率。

  三、强化扶贫内容与措施

  在内容上:围绕返贫因素做文章,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重点在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持续增加公共服务内容与质量,保证贫困地区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贫困人员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在措施上:一是队伍建设。面对今后发展目标,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带领农村人口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这支队伍要抵抗得起各种诱惑,勇于直面问题,消除一切扶贫脱贫工作中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二是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三是转变生产方式。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贫困地区发展落后问题基础是发展经济,主要落脚点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特别是从农村特色资源与禀赋出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发展特色产业,体现出和谐、美丽的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另外,要针对贫困人员在发展过程中缺劳动力、资金、项目、技术等,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创新新型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党中央提出根据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要求,大力扶持农林牧业龙头企业,以产业化、规模化壮大村级实体经济实力,通过土地流转、劳务等增加贫困人员收入;充分发挥土地资源效率,用土地换时间,围绕市场转换农业生产模式,不断积累科技投入与劳动力技能提高,确保脱贫长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今天,我们依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定力,有信心和能力实现脱贫攻坚战的目标,也有能力保持脱贫工作的长效性,更有自信能够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万良杰:沿海发展智库研究员、盐城师范学院教授)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