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以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2-08-18 10:23:00  来源:南京日报

全球局势复杂多变与世纪疫情叠加,需求收缩与供给冲击交织,国内经济发展的超预期外不确定性因素陡然增加。7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在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时强调,“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有条件的省份要力争完成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8月9日,中共南京市委十五届四次全会召开,把舵定调下半年工作,要求全市上下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锚定全年目标争取最好结果,切实担起“勇挑大梁”的重大责任,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这说明中央对于经济大省的经济修复能力充满信心,也体现了南京的担当和责任。作为江苏省省会,南京要勇挑大梁敢为善为,以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增强对全省乃至全国发展的带动作用。

集聚磅礴奋进力量应对复杂多变经济环境

今年以来,南京面对超预期的变化和冲击,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坚持稳字当头、动态清零、全年目标“三个不动摇”,凝聚磅礴奋进力量沉着应对各种挑战,落实一系列切实有效的稳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承压前行,扎实推动经济发展各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经济企稳向好。今年以来南京出台系列助企纾困的政策和举措,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79.4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7%;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40.4亿元,同比增长3.3%,其中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2.0%,高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8.7个百分点;消费升级态势延续,限额以上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81.8%,新能源汽车增长207.4%,智能手机增长490.2%。

发展韧性持续显现。今年以来通过提高优化政策的精准性,支持科技型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引导企业始终保持求新,高技术产业增速明显。2022年上半年,南京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12.1%,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6.5个百分点。其中,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分别增长68.5%、16.4%、10.2%。智能、绿色产业进入快速增长通道,快速,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锂离子电池、集成电路等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66.8%、48.4%、67.4%、14.4%。

铸底气创条件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南京作为省会城市,有基础有条件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上承担更大责任。2008年,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就将南京作为首批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城市重点支持。2021年6月,科技部正式批复同意南京市加快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南京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聚力打造“2+2+2+X”创新型产业体系,中共南京市委十五届四次全会在部署下半年工作时强调“持续壮大‘2+2+2+X’创新型产业体系”是八项重点任务之一。

全力开动科技创新引擎。坚持把创新摆在全局发展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产业集群,积极打造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奋力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之都,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稳步推进。2022年上半年南京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1万家,技术合同成交额超430亿元,重点指标超序时进度完成。在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下,规上工业企业净增434家,重点产业链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5%左右。

集聚优势科教资源。目前南京拥有53所普通高校、97名两院院士、120多个国家级研发平台,“十三五”以来,集聚科技顶尖专家240多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4000多名,人才总量和密度居全国前列。南京有底气有条件在经济发展中承担更大责任,要牢牢把握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勇挑大梁敢为善为,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善作为勇担当推进科技助力高质量发展实践

一是推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打造与国际接轨的创新型产业体系。深化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把现有重大科创平台建设纳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鼓励与支持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在南京落地,更好辐射带动省内其他区域的创新发展。抓牢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加快科技型企业孵化培育,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推动紫金山实验室多出原创成果,“一室一策”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鼓励新开发的技术、产品尽快与国际市场接轨,真正满足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实现技术创新与成果产业化“双轮驱动”。

二是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创新科技应用场景。充分发挥政府在产学研合作机制中的中介和服务功能,加强高技术企业与在宁“双一流”高校、高水平研究机构深度合作,制定联合研发计划,积极开展技术转移与合作。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支持服务科研机构建设,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加强对外人才交流与科研合作,共建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实验室,加大国际人才招聘力度,主动融入国际科技创新网络。加快促进科技创新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推动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展,逐渐形成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科技创新经济载体。

三是聚焦重点行业,全力稳链固链、强链补链。聚焦“2+2+2+X”创新产业体系重点行业,整合国内外创新资源,集中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以占领行业发展制高点。给予头部企业适当的税收和财政优惠,鼓励引导资本加大对关键技术和关键环节的投入,加快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培育,不断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引进国际行业高端人才,缩短问题解决方案搜寻过程,突破技术瓶颈,提升产品创新能力,全力稳链固链、强链补链。

四是推动企业集聚产业集群,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支持大中小企业和相关主体融通创新,发挥好大中小企业和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应用方和需求方等各主体作用,加快总部项目的落地和实施,形成各得其所、相互协同、相互支撑的良好创新生态系统。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为重点,编制人才图谱,支持链主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以人才集群推动企业集聚产业集群,从而打响“中国创造”品牌,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成果推广与应用。推动资源配置从研发环节向产业点、创新链、资金链、价值链统筹配置,从研发、设计、制造到应用全过程和材料、工艺、加工到装配各环节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

五是加快建设数字赋能产业图谱,增强经济发展韧性。发挥南京软件名城引领作用,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推进新型信息技术与制造全过程全要素深度融合,提高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工业软件等产业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加大人工智能、AR/VR、工业机器人等前沿高端产业的软件研发和应用,加快工业企业和设备用云上云步伐,加快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升级与“一网统管”实体化运作,尽快实现市、区、街镇三级城运中心组织建设。

六是高质量发展对外贸易,营造公平有序营商环境。加快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等高水平国际化高地建设;逐步扩大对外贸易创新发展试点范围,推动对外贸易在改革、开放、创新中全面深化。加快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试点,推动数字商务发展,发展新业态,培育新动能,推动外包业务优化升级,拓展外贸发展新空间。加快建设“云+网+端”为技术代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健全完善市场相关政策法规,积极营造公平有序市场环境。

(作者李逢春为南京财经大学副教授、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张为付为南京财经大学教授、现代服务业智库首席专家)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