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加快构建与新质生产力 相适应的人才发展新格局
2024-04-15 11:25: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徐军海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人才是塑造新质生产力的决定因素,是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性意义的能动主体。“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依靠高素质人才驱动。江苏人才工作起步早、基础好、质效优,有条件有能力在人才驱动新质生产力方面走在前列,为“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锚定战略坐标,坚定不移深化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国家创新全局和江苏资源禀赋,赋予江苏“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使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的重大使命。两者共同的底层逻辑都是要把创新放在突出位置,牢牢把握现代化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全面推进人才发展战略迭代升级,持续提升江苏人才发展核心竞争力。实施新时代人才强省战略,就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有效贯通、良性循环,以“大人才观”完善人才组织体系、政策体系和资源体系,围绕区域发展战略需求构建人才发展规划新布局,让人才优势转化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最大增量”。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创人才集聚地,依托“登峰计划”“双创计划”“333工程”等重点人才计划,加强高水平创新人才引育,重点打造“科学家、企业家、工程师”三支队伍,吸引集聚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相匹配的高精尖战略人才方阵。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坚持引才、育才、用才并重,提升海外人才引进政策的开放度、产业人才培育政策的精准性、青年人才集聚政策的吸引力。深入推进科技及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这个全面深化改革“一号工程”,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充分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促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为江苏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注入人才动能。

突出比较优势,因地制宜打造产业科创人才矩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江苏各市县要把准人才在新质生产力中的角色定位,根据本地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发展体系,突出自身特色、实现错位发展,聚焦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行业制定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政策举措。南京、苏州、无锡等地要加快推进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建设,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全方位搭建引才用才集成平台,精准靶向引进一批海外拔尖创新人才。科教资源富集区要自觉扛起打造国家战略人才使命,基于重大科研平台和创新载体,分类支持颠覆性科学认识和技术创造方面有望突破的战略科技人才,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接续培养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特色产业人才集聚区要紧紧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未来产业,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和前沿交叉领域,支持建设人才攻关联合体,加快布局能够产生颠覆性技术变革、引领未来创新发展的人才资源和人才集群;传统产业转型区要着眼智能改造、工艺升级、数字赋能,加快培育大国工匠、数字工程师、先进制造技术人才、先进基础工艺人才等应用复合型人才;重点生态功能区要夯实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人才之基,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率先探索绿色人才资源转化为绿色生产力的新模式、新路径。各地要激活乡村振兴“人才引擎”,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人才、乡土人才、特色文旅人才等队伍建设,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聚焦四链融合,系统集成促进科产才一体化发展。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调研时就指出,要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形成有利于出创新成果、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新机制。省委书记信长星在今年“新春第一会”发出的“我省富集的创新资源,如何高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我省众多的企业创新主体,如何形成强大的创新矩阵引力场?我省丰富的创新人才,如何进一步激发创造活力?”三问,从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产业组织先导功能、资源要素配置功能点出了江苏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环节和重点任务。各地要整合完善各类人才计划项目,同步推进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强化对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全链条系统部署,形成资金、项目、基地等集成支持。以场景为牵引,贯通研发与应用,巩固用好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制度改革成果,打通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让各类人才向发展新质生产力流动集聚,以产才要素高效配置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依托多元主体,协同联动构建现代人才治理体系。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着力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的重大要求,持续完善党对人才工作领导体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用人单位发挥主体作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地位,把资源整合、统分结合作为落实党管人才的关键抓手,构建跨部门人才发展协调长效机制,强化人才与科技、产业、财税、金融等领域政策的配套衔接落地,形成相互协同、高效匹配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完善人才供给机制、竞争机制和激励保障机制;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加快培育建设高水平基础研究平台,持续赋能科技创新,优化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强化科教协同和产教融合育人,全面打造重大原始创新成果产出高地和政产学研用贯通育人高地;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支持科技领军企业、产业“链主”企业、高校院所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大幅提升企业研发投入占比。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障碍,构建长三角统一人才大市场,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共同打造高品质人才生态品牌,努力在全球范围配置先进生产要素,更好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作者为无锡学院副校长,江苏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