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加快建立科学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
2017-10-31 11:14:00  来源:江苏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总结了过去五年中国共产党取得的非凡成就,对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做出了全面部署,描绘了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高瞻远瞩、博大精深、气势恢宏,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行动纲领。报告当中用专门篇幅对人才和创新加以论述和支持,特别是明确提出“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再次重申了人才的重要性,指明了参与全球人才竞争的有效途径,对于加快人才强国建设、赢得全球竞争新优势,具有重大意义。

  人才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和积极的因素,是迈上新台阶的智力保障。省委李强书记在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强调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强化人才在推进聚力创新的引领作用。因此,加快建立科学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人才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人才培育、引进和使用的体制机制,已是大势所趋。

  一、 国外人才发展体系

  美国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科技人才政策与制度。一是人才培养政策,将科技人才的培养放在首位,相继出台了《创新美国》和《美国竞争力计划》,为未来高素质科技人力资源的培养奠定了基础,此外十分重视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二是人才引进政策,建立了高层次人才优先移民制度,并赋予国际学生和研究人员在美国从事基础研究的国民待遇。三是人才管理制度,在用人制度方面,最大的特点是人才流动自由,高度重视科技人才的自主创新,中、高级人才可在高校、企业和政府之间自由流动,不受户籍、区域和单位的限制;在人才评价方面,针对不同的科研岗位,建立各种不同的评议制度,科研人员都需定期接受评价或评议,即使获得了终身教授职位,也要接受终身教授评议的约束。

  德国具有重视科技人才的传统,一是人才培养政策,其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大学培养和高等专科学校培养两种模式。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职业培训体系的国家,主要采用立法的形式,保证职业教育的管理、监督和组织实施,颁布《职业教育法》之后,又相继出台了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促进了职业教育的有序发展。政府还专门成立了大学英才专门机构,已成为培养科研后背力量的一项核心政策。二是人才引进政策,德国设立科研奖项吸引海外人才,分别设立了“国际研究基金奖”和“亚历山大洪堡教席奖”,并成立“德国学者组织”,吸引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回国创业,同时为其子女就学及家属就业等提供机会。三是人才管理制度,大学和科研院所享有较高的自主权和决定权,可自行围绕教学和科研定位选择相应的评价方法,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且人才评价的标准与过程具有公开性。

  日本近年来在科技人才政策中,以建立有利于科技人才成长和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作为首要措施。一是人才培养政策,在2000年就提出了“50年内产生30名左右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目标,从2002年开始实施《21世纪卓越研究基地建设计划》,以建设若干个世界一流的研究基地和培养世界一流的科技人才为目标。二是人才引进政策,2006年实施“第三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对科技人才不问国籍且设立各种奖金资助,并在国外建立实验室和投资当地科研机构。三是人才管理制度,日本推行终身雇佣制度,让人才拥有更强的归属感。

  新加坡虽然面积属东南亚最小,却发展成为亚洲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这与其有效地吸引、使用和开发各类人才战略是密不可分的。一是人才培养政策,政府全力推行全员培训、终生教育和终身学习方可终身受雇的制度,致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培训体系。重视精英教育,政府的教育经费支出中有近四分之一投向大学与工科院校,专门用于培育开发高级科技人才。二是人才引进政策,其核心是想方设法吸引世界顶尖人才,其中“商业入境证”是一项有效措施,旨在鼓励国外科技人才凭借自己的商业计划,申请到新加坡进行创业,不受学历与薪金的制约。三是人才管理制度,在人才使用方面从不论资排辈,颁布实施了《劳资关系法》、《雇佣法》等法律法规,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 主要建议

  我们应在充分考虑本省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合理地研究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立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求,制定前瞻的、科学的、制度化、规范化的人才发展政策,进一步重视多元化科技人才引进方式、健全科技人才激励和保障制度,坚持在创新实践中识别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力争培养造就大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领军人才,打造一支总体规模宏大、结构层次合理、整体素质优良、功能作用明显的科技人才队伍。

  (一)加快推进人才评价制度改革

  要深化改革,首要任务就是制定科学规范、开放包容的人才评价标准,尽可能规范和减少在人才培养、引进及使用过程中政府对用人主体的行政评价和干预,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和社会评价机制在人才评价中的基础作用和主导作用。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改革目标,必然要求制度建设的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指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的对外开放,必须推进人的对外开放,特别是人才的对外开放”。这是改革的新定位、新要求,也是我省人才制度体系走向国际化,争取话语权,我国迈向世界人才强国行列的必由之路。

  (二)创新本土人才培养制度

  立足本土培养,强化本土人才国际化竞争水平,是激活我省未来人才存量、建立科学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的根本举措。我省科教资源丰富,研发力量雄厚,是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省,又有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然而从人才培育过程来看,在许多方面是不适应的或者说滞后。最突出的是应试化教育与创新时代特征格格不入,重道轻术、重同抑异的教育文化根深蒂固。2030年,我国将拥有2亿大学毕业生,总数超过美国全部劳动力总和,占全世界新增受高等教育劳动力的30%。如何将数量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收获巨大人才红利,需要我们对本土人才培养制度进行改革,摒弃遏制个性和创意的传统落后教育模式,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突出能力提升,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思维和深层次潜能。建立人才培养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动态调控机制,以更大力度推进国家“万人计划”等人才工程,同时研究建立荣誉制度,促使更多本土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积极拓展人才国际活动空间,依托国家重点科技基础设施,搭建和接驳各种国际平台和“接口”,提出国际学术前沿课题,使本土人才主动融入全球交流合作循环,在深度参与国际合作中打造高水平学术团队。

  (三)努力破除制约人才流入的体制壁垒

  消除制约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壁垒,必须抓住关键,围绕做大人才增量,积极参与人才国际竞争,不断降低海外人才流入成本,提升流入意愿和实际效用。要逐渐完善人才签证、永居、移民、国籍、税收、金融、社会保障等政策体系和相关法律制度,最大限度降低国际人才流入门槛,尽可能满足多元、多样、多变的人才需求。如采取更加灵活方式,“设立海外研究机构”、“远程在线指导”、“灵活弹性工作时间”等,以此分享全球智力资源。

  (四) 强化高端人才引领

  坚持发挥人才特别是顶尖人才、领军人才的引领作用,大力实施系列人才培育和引进工程。我省要坚决响应习总书记“舍得下本钱”的要求,努力落实“人才26条”政策,继续推出一系列含金量高的举措,吸引更多创新“千里马”。

  新常态下我省要聚力创新 、聚焦富民,建设强富美高的新江苏,就要以高层次人才引领高水平发展,以人才优势争创发展优势,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入推进人才发展体系机制改革和政治创新。搭建好平台,提供好服务,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环境,强化精准聚才理念,加强各类人才培养,充分挖掘本土人才资源,吸引更多海内外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到江苏创新创业,让人才的智慧充分释放,创造的力量充分涌流,进一步形成人才促发展,发展吸人才的生动局面。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