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第八届长江经济带发展论坛在南通举行
2023-11-13 09:58:00  来源:交汇点  作者:记者 张晓蕊 印丹 严磊

交汇点讯11月12日,由南通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南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南通大学人文社科处、南通市统计学会联合承办的第八届长江经济带发展论坛在南通举行。会上,《长江经济带协调性均衡发展指数报告(2022-2023)》(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来自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党政部门的领导、专家及青年学者等100余人结合《报告》研究成果开展深入研讨交流,共同为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出谋献策。

南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杨宇民,上海社科院副院长王振,南通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陈冬梅,江苏省委宣传部社科规划办主任许佃兵,江苏省发改委二级巡视员程友华,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新科出席会议并致辞。南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陆俊杰主持开幕式。

会上,华东师范大学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特聘教授徐长乐发布《长江经济带协调性均衡发展指数报告(2022-2023)》。《报告》立足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最新要求,紧密联系长江经济带内各城市的发展实际,按照“内涵辨析﹣﹣评价体系﹣﹣结果分析-﹣问题对策”的研究思路,遵循现状的合理性、状态的稳定性、功能的完备性、关系的共生性和系统的和谐性等特征导向,在深刻把握长江经济带协调性均衡发展机理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了由均衡度指数、协调度指数和融合度指数等3个维度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总指数和分指数为主要评价依据,对2022-2023年度沿江11省市的110个地市开展指数评价工作。

《报告》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协调性均衡发展水平持续向好,协调度、均衡度和融合度均有不同程度提升,内生发展动力明显增强。从不同流段的指数情况看,长江下游地区协调性均衡发展水平最高。但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仍存在不少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区域协同融通态势仍有待进一步深入、产业集群竞争能力亟需提升、人民基本生活水平差距尚显、综合交通网络体系仍需完善、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力度不足等方面。对此,编写组认为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推进长江经济带协调性均衡发展,需着力在增强区域协同融通带动能力、打造多极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夯实人民共同富裕物质基础、完善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加强流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治等方面不断实现新突破。

主论坛阶段,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原司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金碚,河海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杨桂山,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理事长、院长刘志彪,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常务副院长左学金,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兼首席专家成长春作主旨报告。

倡导、推动、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高水平开放、制度性和引领性开放的重大举措,是开放型中国与开放型世界连接的桥梁纽带。陈文玲指出,经过十年不懈努力,共建“一带一路”正在跨越不同文明、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阶段差异,开掘出追求共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和越来越深厚的国际社会根基,推动形成了互联互通的全球性平台与载体。但是,共建“一带一路”的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多年持之以恒努力并不断解决前行中的问题,共同推动这项伟大事业行稳致远。

金碚以《深刻理解“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题作主旨报告。他表示,要正确理解“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这不是简单地靠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力和自由就能实现的目标,而是必须要实现“共抓”,让更多主体参与进来。同时,“不搞大开发”不是不要开发,而是不搞破坏性开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新形势下,必须深刻认识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之间的互促共进关系,在尊重生态环境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杨桂山从宏观视角对长江大保护进行了阐释。他认为,长江经济带发展面临产业发展绿色化协同化亟待提升、流域水安全问题突出、江(河)湖关系不和谐、重大水工程累计负面效应日益显现、跨区域协调机制不完善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更好推动长江经济带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要加快形成开发集中集约与生态自然开敞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全面实行水环境质量目标管理和跨界断面清洁水体交接制度,持续实施生态修复和绿色生态保障工程,完善流域利益相关方利益调节市场机制。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理事长、院长刘志彪就“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三个关键问题”发表主旨演讲。他认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需要厘清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和长江流域保护这一重要矛盾,聚焦创新驱动、协同融通和建立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三大问题,将出口导向模式转变为基于内需的双循环模式,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促进区域内基础设施和体制机制协同融通。作为全国经济增长的明星地带,长江经济带发展正面临许多问题,这些也将成为未来经济研究的主要选题。

城市基期规模如何影响城市人口的增长与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左学金认为,由于规模经济与集聚经济的作用,未来我国人口与经济活动将继续向沿海三大城市群、沿江两大城市群和部分沿线(交通干线)城市群集聚。长江经济带的长三角城市群、武汉城市群与成渝城市将进一步成为我国人口与经济活动集聚的中心。人口总量缩减不会改变这种集聚趋势,反而会在推力和拉力的共同作用下加强这一趋势。未来我国区域发展政策,人口迁移政策、空间规划与城市发展战略需要进一步顺应这个发展的大趋势。

成长春指出,长江经济带发展所展现的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它突出强调了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最根本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协调性特质。以长江经济带协调性均衡发展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应从三方面发力。一是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支撑协调性均衡发展,在突出各大板块优势特色的同时,统筹兼顾、协调联动,引领全域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并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战略支撑;二是聚焦“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在协调性均衡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三是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开展全民绿色行动,协调性均衡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

本次论坛设置了“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国式现代化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长三角一体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南通新实践”三个平行论坛,与会专家围绕“新发展理念与区域协调发展”“新发展格局与区域协调发展”“新发展阶段与区域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协调性均衡发展”等议题开展交流讨论,共同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把脉定向。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